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脱贫不是收入加减法 河北威县以社会治理思路探良方

柴哲彬  李彤  孙阳
2017年02月26日08:10 |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小字号

红砖瓦房,朱漆大门,屋外看着祥和明朗;七穿八洞,上雨旁风,屋内却毫无生气。在我国北方农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村里要有瓦房,城里还要有楼房,“因婚致贫”反映了观念守旧给脱贫开发带来的掣肘。

在河北省威县,贺营镇村民郝文芳去年为两个儿子办喜事儿,却没在钱上太操心。“现在手头宽裕了,就医看病落实了,村里人气旺了,日子过出了滋味。”近年来,郝文芳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到户增收项目,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虽然谈起现在的生活,他笑容满面,但两年前心里也曾有过疙瘩。“看着俺们流转的土地在企业那里经营得那么好,而我们仅是拿固定的钱,心里还是别扭。去年县里鼓励大家承包龙头企业的农业项目,从挣务工钱向分享产业效益转变,我承包梨园赚了1万多元。”他说。

郝文芳的心路即是威县脱贫的新路。通过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规模经营中坚持“262”格局(龙头企业、合作社、分散农户土地经营的面积比例),让贫困群众在参与联合中受益。

脱贫不是收入加减法,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治理工程。威县将农民利益与产业发展相联结,为特困群体编织“保障网”,提高百姓乡村治理参与度,以社会治理思路引领脱贫攻坚。

培育增收新模式

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

“由于土质漏水漏肥,前些年种棉花、小麦每亩只挣400多元。2013年初流转了6亩土地,每亩按种800斤小麦944元的价格计算,流转土地收入5600余元;在产业园打工挣薪金,每天能挣50元。”郝文芳介绍说,2015年他加入合作社从龙头企业承包了10亩梨园,负责打药、翻地、套袋等工作,企业负责监管、技术指导和销售等环节,经营收益双方共享。

威县梨果种植产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致富。李彤 摄

威县贺营镇袁家庄村书记郑继奎对记者坦言,龙头企业提供的入园打工公益岗位数量有限,且贫困户每日打工收入金额固定,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怠工情绪,无法激发持续劳动积极性。

“我们村从2015年开始,与龙头企业协商,鼓励农户承包企业相对成熟的产业项目,用产业发展的收入分成逐步代替给农户的入园务工费。从初期企业占产业收益的大头,逐渐调整为农户占大头,企业仅负责监管和销售。”他说。

袁家庄村仅是威县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的一个缩影。县扶贫办主任刘宝华介绍说,全县通过金鸡产业项目、白羽肉鸡项目、君乐宝奶牛基地项目、梨果种植冷藏及加工项目、葡萄提升项目、设施蔬菜项目,做到了产业全覆盖、股份合作全覆盖,形成了“三带三园”的现代农业布局,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十里荷塘、十里鸡鸣、百里菜廊、万亩果香,农业产业引导9369户、1.95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经济发展要以产业为基础,利益联结为核心,注重用社会治理的思路实现有尊严脱贫。”在威县县委书记安庆杰看来,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组织化尤为重要,其中组织化是指实现产业收益百姓共享。土地流转、入园打工仅能解决农户短期收入提升,但其流转的土地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生带来的大幅收益,如果农户不能参与利益共享,永远只能拿小额固定收益,则会带来更多的深层次社会治理隐患。

安庆杰表示,要吃透政策,中央一号文件已对三农发展指明方向,执行的好不好,发展速度与效果要差出五年。今年文件强调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为全县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责编:李彤、李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