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我到報社定點扶貧縣灤平挂職鍛煉。灤平離北京不遠,但最低溫度能低十幾度。初冬,車窗玻璃上結了一層厚厚的霜。我犯了急性咽炎,站在石坡子村部門口,咳嗽聲一直傳到了村口,我們迎檢小組的聯絡員張海平從村口跑了過來,遞過來一塑料袋包子,說猜想我沒吃早飯,讓我趕緊趁熱吃。一位穿花棉衣的村民大姐,拎來一個暖水瓶和一盒藥說是讓我“喝點水,吃點藥,好的快。”頓時,灤平的早上沒有那麼冷了,我的心裡暖融融的。
暖融融的心情,伴著我隨省脫貧檢查組奔波的腳步,走遍了整個村子,一戶一戶,一個院子接著一個院子,傾聽脫貧路上的心聲,感受冬天裡奮斗的激情。
當轉過一個胡同的時候,我走在了隊伍的最后,一位穿著干淨的老大爺攔住了我,“你是縣裡來的吧,沒事兒去我家坐坐吧。”我本著從城市帶來的幾分警惕,和他聊了起來,老大爺平時隨和的性格,讓我放下了警惕,坦然地接受了他的邀請。
跨過洒滿陽光的大院子,我踏上了漂亮的二層平台式台階,走進了屋裡。一台超大屏幕的液晶電視沖著一進屋的我“笑”,沙發上鋪著一張非常時尚的小鹿沙發布,我們在沙發上坐了下來:“你們是來看貧困戶的吧,我們家不是貧困戶,可就是想讓你們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看看我們的變化。”屋裡充足的陽光開始陪著我們聊了起來,老大爺家有三個女兒,二女兒在北京,大女兒和小女兒一個在承德,一個在縣城,“三個女兒都結婚啦,經常帶著外孫子回來看我,”“您想他們嗎?”顧不上想,我每天可忙啦。”給屋子增添時尚的設施,並且熟悉使用方式是老大爺一項生活內容。這是一處四室一廳的房子,房子裡電腦、彩電、冰箱、家庭浴房應有盡有。
這時候,老大爺的一位老哥門兒,登門拜訪,平時鄉裡鄉親,串門聊天是老大爺最樂呵的事兒了。“我們除了聊天,就一起去村裡生活比較困難的人家轉轉,看看他們有什麼需求。畢竟我們也曾經窮過。”
告辭的時候,我看到院子裡有各種各樣的“土玩具”,“這是我的愛好,從小就愛做個什麼東西,現在都是給村裡的小孩兒做,手藝還沒擱下。”
在村裡奔走,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微笑,無論是花棉衣的大姐,還是帶我去他家的老大爺,包括貧困戶的臉上,每個人的眉頭中間都是敞開著的。水漲船高,這水便是新時代,這船便是村民的微笑。正如總書記所說:“調動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人心齊,泰山移。’”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挂職副縣長
相關閱讀:
把日子過出滋味來——扶貧筆記5 這裡的谷 這裡的“營”——扶貧筆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