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扶貧頻道

脫貧不是收入加減法 河北威縣以社會治理思路探良方

柴哲彬  李彤  孫陽
2017年02月26日08:10 |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小字號

紅磚瓦房,朱漆大門,屋外看著祥和明朗﹔七穿八洞,上雨旁風,屋內卻毫無生氣。在我國北方農村,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年輕人到了適婚年齡,村裡要有瓦房,城裡還要有樓房,“因婚致貧”反映了觀念守舊給脫貧開發帶來的掣肘。

在河北省威縣,賀營鎮村民郝文芳去年為兩個兒子辦喜事兒,卻沒在錢上太操心。“現在手頭寬裕了,就醫看病落實了,村裡人氣旺了,日子過出了滋味。”近年來,郝文芳通過土地流轉、入園打工、到戶增收項目,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雖然談起現在的生活,他笑容滿面,但兩年前心裡也曾有過疙瘩。“看著俺們流轉的土地在企業那裡經營得那麼好,而我們僅是拿固定的錢,心裡還是別扭。去年縣裡鼓勵大家承包龍頭企業的農業項目,從掙務工錢向分享產業效益轉變,我承包梨園賺了1萬多元。”他說。

郝文芳的心路即是威縣脫貧的新路。通過土地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在土地規模經營中堅持“262”格局(龍頭企業、合作社、分散農戶土地經營的面積比例),讓貧困群眾在參與聯合中受益。

脫貧不是收入加減法,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社會治理工程。威縣將農民利益與產業發展相聯結,為特困群體編織“保障網”,提高百姓鄉村治理參與度,以社會治理思路引領脫貧攻堅。

培育增收新模式

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

“由於土質漏水漏肥,前些年種棉花、小麥每畝隻掙400多元。2013年初流轉了6畝土地,每畝按種800斤小麥944元的價格計算,流轉土地收入5600余元﹔在產業園打工掙薪金,每天能掙50元。”郝文芳介紹說,2015年他加入合作社從龍頭企業承包了10畝梨園,負責打藥、翻地、套袋等工作,企業負責監管、技術指導和銷售等環節,經營收益雙方共享。

威縣梨果種植產業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致富。李彤 攝

威縣賀營鎮袁家庄村書記鄭繼奎對記者坦言,龍頭企業提供的入園打工公益崗位數量有限,且貧困戶每日打工收入金額固定,長此以往容易產生怠工情緒,無法激發持續勞動積極性。

“我們村從2015年開始,與龍頭企業協商,鼓勵農戶承包企業相對成熟的產業項目,用產業發展的收入分成逐步代替給農戶的入園務工費。從初期企業佔產業收益的大頭,逐漸調整為農戶佔大頭,企業僅負責監管和銷售。”他說。

袁家庄村僅是威縣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的一個縮影。縣扶貧辦主任劉寶華介紹說,全縣通過金雞產業項目、白羽肉雞項目、君樂寶奶牛基地項目、梨果種植冷藏及加工項目、葡萄提升項目、設施蔬菜項目,做到了產業全覆蓋、股份合作全覆蓋,形成了“三帶三園”的現代農業布局,讓農民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十裡荷塘、十裡雞鳴、百裡菜廊、萬畝果香,農業產業引導9369戶、1.95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經濟發展要以產業為基礎,利益聯結為核心,注重用社會治理的思路實現有尊嚴脫貧。”在威縣縣委書記安慶杰看來,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規模化、標准化、智慧化、組織化尤為重要,其中組織化是指實現產業收益百姓共享。土地流轉、入園打工僅能解決農戶短期收入提升,但其流轉的土地通過規模化、標准化產生帶來的大幅收益,如果農戶不能參與利益共享,永遠隻能拿小額固定收益,則會帶來更多的深層次社會治理隱患。

安慶杰表示,要吃透政策,中央一號文件已對三農發展指明方向,執行的好不好,發展速度與效果要差出五年。今年文件強調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為全縣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徑。

(責編:李彤、李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