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是收入加減法 河北威縣以社會治理思路探良方【2】

編織“保障網”
社保兜底和社會參與並行
在脫貧過程中,老弱病殘、缺乏勞動能力的群體是難中之難、困中之困,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和收入是脫貧攻堅戰成敗的關鍵。
長期以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業合作社醫療由兩個部門主管經辦,信息管理不能共享。“重復參保、重復享受財政補貼、管理機制設置繁瑣等,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和管理機制混亂”,威縣人社局醫保中心主任王印軍對記者表示,2015年威縣啟動了前述兩項優惠政策的整合工作,實行“繳費標准就低不就高,報銷標准就高不就低”,對貧困戶取消起付線,惠及貧困群眾。
來縣城務工的周玉雪對此深有感觸。“我岳母今年72歲,心臟病、腦血栓引發的綜合症讓我們揪心,巨大的經濟負擔壓得人喘不上氣。”周玉雪表示,有一年岳母看病花費了約7萬元,全家人愁眉不展。
作為河北省唯一的綜合改革試點縣,在推動社保扶貧、弱勢群體兜底過程中,威縣先試先行、嘗試探索。自2016年1月起,全縣將農村低保標准提高到扶貧標准,將貧困人口中符合條件的低保、五保對象全部納入民政救助范圍,並逐年依據實際情況調整﹔同時,將近2萬名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城鄉醫療保障范圍,對需要長期服藥或長期門診治療的,按大額門診最高限額標准報銷,解決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新的支付標准和報銷比例下,今年看病少花了將近兩萬元”,周玉雪說。
與此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並申報養老創業補貼的方式,威縣更將特困人員供養做出了特色。民政社會事務局副局長單俊生介紹說,目前縣裡有20多家民辦養老機構,吸納五保戶700多人,基本實現了鄉鎮全覆蓋。
“跟以前比,現在吃、穿、治病都有了保障,心裡踏實有著落了。”方營鎮南裡村村民王樂溫患有腰椎截癱,作為貧困戶他被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進入養老院集中供養,生活條件得以改善。
“對貧困戶兜底也要借助社會和市場的力量,多方參與的磨合也是進行社會化治理的過程。”安慶杰介紹說,威縣正在打造產業扶貧基金,例如梨基金、蛋基金、奶基金等,一斤梨提2分錢,一斤奶提2分錢。今年年底全縣上述收入將超過1000萬元,相關基金收入可作為鄉村集體經濟的支撐,促進鄉村治理效率提升。此外,在消費抹零、公益捐助方面,縣裡也在積極嘗試探索。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