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是收入加減法 河北威縣以社會治理思路探良方【3】

以孝興村
促進鄉村治理 培育村民自治
“最近正忙著給村裡安裝太陽能路燈,村民們收入條件好的認繳幾盞,有位收入條件差的村民在石家庄修自行車,剛打電話來問能否與鄰居合買一盞,也為村裡建設盡綿薄之力。”威縣孫家寨村黨支部書記付宏偉對記者說,近幾年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高了。前段時間村裡征地,設計圖紙更改過三次,涉及多戶村民田地,但沒有一人提出無理要求。這要是在前些年,借機植樹、挖井多要征地款的情況則不在少數。
威縣在24個試點村推行每月一次餃子宴,為老人提供聚會機會。
短短幾年時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孫家寨村村容風貌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2010年因父親生病,付宏偉放棄了在石家庄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村裡青壯年外出務工、老人孩子缺少照顧,更有老人因子女結婚分房分地后返貧需要村裡贍養,這讓當時還是村裡副支書的付宏偉感到憂慮。
“最開始我只是想順手給上年紀無人照料的7位鄰居老人送些飯菜,后來被送飯的人數越來越多。有一次王桂芹老人家中無人應答,撞開門一看她在床上中風已經不能說話了。”那一刻付宏偉就想,一定要做些什麼,來緩解農村裡已經冷漠的人際關系。
隨后他堅持每天為老人們送飯,利用村室,在初一和十五為全村老人做餃子,讓大家借此有個交流的機會。聘請村裡家族長來組織協調,將做紅白喜事的精力放在熱騰騰的餃子上。組織村裡婦女負責包餃子,通過她們承上啟下的作用,促進村鄰關系和諧。
正所謂,“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付宏偉為全村“盡孝”有了效果。“現在外出務工的人回來,都會到村室坐坐,有的還拎來些米面,不光是感激,還會問問能幫村裡做些什麼。此前多兒多女卻不贍養老人的,在大氛圍中也將老人接走輪流贍養。全村五年來沒有打官司的、沒發生過刑事案件,連離婚的也極少。”如今,付宏偉的名字和他打造的孝道村一樣被社會各界關注,孫家寨被評為河北省省級文明村,付宏偉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為了讓孝道建設有經濟保障,我們開始在村裡開展有機蔬菜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生態農業,帶領村民走上生態致富路。”付宏偉說。
村子還是那個村子,鄉親還是那些鄉親,但孫家寨的民風村風、村民生活卻發生了改變。這也為解決我國一些鄉村發展缺乏活力、空巢老人難養老、建設美麗鄉村缺路徑等,進行了有益探索。
從去年4月開始,威縣在17個鄉鎮區、24個試點村推行每月一次的餃子宴,為老人們提供聚會的機會。組織引導示范村開展“好兒子”“好媳婦”“好女兒”“好女婿”“孝心少年”等評選活動,挖掘樹立先進典型,今年年底達到100個村。
安慶杰表示,全縣貧困人口16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佔72.9%,對於年齡較大的貧困戶,盡管有低保和醫療兜底,但不盡贍養義務帶來的示范作用很差。孝道僅是抓手,背后解決的是鄉村人際關系、村民自治、和諧發展的問題。聚集人氣能夠塑造品牌、助推產業,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提供抓手,再促進鄉村治理。通過挖掘、留住本地人才,激發建設家鄉的意願。
“在威縣縣志上有記載的鯀堤,是大禹父親鯀治水時留下的古代遺跡,時刻詮釋著百姓不甘於自然條件束縛的拼搏精神。脫貧不是簡單提升貧困戶的收入,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社會治理過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隻有實現有尊嚴的脫貧致富,才能支撐貧困人群在社會上地位平等,促進社會結構平衡,帶動鄉村治理良性運轉。當前全縣在治貧發展上,正在探索社會治理引領脫貧開發的新路徑。”他說。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