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

教育扶贫,我们能做些什么?

2016年09月20日08:5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教育扶贫,我们能做些什么?

  东兰县国清中学采访现场 华北电力大学 陈一钦

  奥运冠军劳丽诗与坡峨小学的孩子们交流

  在坡峨小学,大学生记者用手机向当地学生介绍外面的世界 山东大学 魏廷义

  坡峨小学的小姐妹正在通过视频和母亲对话 华北电力大学 陈一钦

  坡峨小学给记者带来的震撼远远不止是那抵达之前崎岖颠簸的山路。

  小学生谭友明不知道自己老师的名字。“因为学校条件太差,一般到这儿的老师都待不了多久。”校长谭启龙说。因为老师换得过于频繁,一些孩子真记不住老师的名字。

  但在2014年之前,师资还不是重点。你很难想象,一个床铺要睡三个学生的情景,而这就是当时的坡峨小学——基础建设太差,以至于难以考虑其它。

  这就是一个贫困乡镇小学教育的现状。现实引发了大学生记者们的思考——“精准扶贫”能够为教育带来一些怎样的改变?又能有哪些力量,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成长?

  多种因素影响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2013年,南方电网公司开始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对口扶贫广西东兰县,为香河小学、华亨小学和坡峨小学、金谷小学等建了新的校舍和蓄水池,解决了学生们的住宿和用水问题。在这之前,坡峨小学的学生每周只有10到20公斤的水,这是他们一周所有的用水。“一个星期不洗澡。”谭启龙说起以前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很是心酸。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恶劣,留不住优秀的、有能力的教师,更不能为学生们提供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有大学生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走访中发现,在乡镇,教师工作常常负担重,而且班额大、实行寄宿制,老师们每天超负荷工作,还要时时担心学生出问题。

  除了学校方面的客观原因,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亦堪忧。

  记者发现,在农村,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观念仍然落后。他们的世界观还处在小范围的代际经验和邻里沟通之间,对教育重视不够,对当下社会认识不足,他们对后代的教育观念很“短视”,或趋于功利性,或放任不管。

  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许多地方的乡村小学生源越来越少,一些村小学生不足百人,甚至有的学校只有几十人。由此产生的循环,导致留在乡村的学生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更糟糕。

(责编:李彤、李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