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20歲的“甜野男孩”丁真意外走紅,從素人成為一月吸粉近700萬的“頂流”。
丁真無意間推開了一扇窗戶,他的家鄉理塘最近的搜索量增加了620%,很多人都計劃來旅游“打卡”。
有人說,丁真靠顏值走紅是運氣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偶然背后其實也有某種必然。近些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這座高原貧困縣,一直都在夯實旅游基礎,吸引八方來賓。
正是那些沒有被鏡頭拍到的人,讓丁真這個“IP”能夠傳得開、走得遠。
一頭白發為村子“引流”的扶貧干部
“現在丁真火了,我們村子也有了更多希望。”文雪鬆對記者說。
在丁真走紅后不久,一張照片在網上熱傳,照片中的男人頂著滿頭白發,正在賣力宣傳理塘特產。
實際上,這位“白發推銷員”隻有37歲。他叫文雪鬆,是理塘縣濯桑鄉漢戈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這張照片引起眾多網民熱議,大家既對他的一頭白發感到吃驚,也對高原扶貧干部的辛苦表示心疼。
去年5月,文雪鬆從甘孜州巴塘縣主動申請到高海拔的理塘縣漢戈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僅過了一年多時間,他的一頭黑發就變成了白發。
漢戈村是一個雪山環繞、風景優美的高原小村,平均海拔3700米。這裡以半農半牧業為主,村裡種植著大片的青稞。
今年初,受疫情影響,漢戈村的黑青稞餅干等一度滯銷,急得文雪鬆四處想辦法,最后他決定“親自上陣”。4月開始,他手捧漢戈村特產,在抖音當起了“帶貨主播”,一共直播5場,效果頗好。
截至目前,漢戈村的黑青稞曲奇銷售額超過了30萬元。“我們現在還開發了新品種、新口味,有青稞沙琪瑪,還有巧克力味、椰香味和無糖的青稞餅干。”文雪鬆告訴記者。
在理塘,很多干部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他們總想讓“窮慣了”的百姓能盡快富起來。
文雪鬆就是這樣,自駐村以來一直很拼。記者查看文雪鬆發來的照片看到,2019年7月的照片上,文雪鬆一頭烏黑頭發,盤腿坐在草地上與村民攀談﹔而到了今年4月,視頻中的他已是滿頭白發。
“大家都辛苦,不止我一個人。”文雪鬆告訴記者,頭發的事一開始他根本沒注意到,還是有同事翻看照片時突然發現的。
文雪鬆有兩個小孩,小兒子隻有4歲。他上次見到爸爸時十分地驚訝,遠遠看過去還以為是老爺爺來了。
“請大家不要再關注我的白發了,多關注下我們村子吧。”文雪鬆說。
經過幾年的干群奮斗,漢戈村從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到現在人均收入七八千,村民們生活變得富裕起來。每逢旅游旺季,村裡的花海景觀、“星空帳篷營地”接待游人眾多,村裡研發的黑青稞餅干也通過電商平台銷售火爆。
文雪鬆只是四川甘孜州扶貧干部的一個縮影,多年以來,高山峽谷、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嚴重制約著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為了高原群眾的幸福生活,成千上萬名像文雪鬆一樣的扶貧干部嘔心瀝血、前赴后繼。
高原足球“筑夢師”
2002年,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首次踢進世界杯。在各大城市,街頭隨處可見穿著球服的球迷,商場、酒館都布置有足球元素。
那一年,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高原上,一個名叫四郎澤仁的12歲藏族少年,打開電視機,平生第一次觀看世界杯。
“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喜歡上足球的。”四郎澤仁說,在足球的世界中,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初中畢業后,四郎澤仁考到了康定中學,那裡有足球場地,讓他對足球越來越瘋狂。
2010年夏天,四郎澤仁參加花式足球挑戰賽,進了成都賽區的前10名,在成都繁華的春熙路表演。那年9月,大學還沒畢業的四郎澤仁瞞著家人,第一次坐上火車,從成都出發前往北京,希望在北京找到中國足協,或者進入北京國安俱樂部,成為一名職業球員。
然而,在不斷碰壁20天后,四郎澤仁又坐上了火車回到四川。
大學畢業后,四郎澤仁參加了甘孜州公務員考試,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國家工作人員。2017年,四郎澤仁調到了甘孜州理塘縣。
湊巧的是,理塘縣政府正積極探索文旅體結合的新興業態,縣裡在大力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尤其對足球項目加大了發展力度。
由於自身經歷,四郎澤仁被抽調到理塘縣教育體育局,幫助當地發展足球事業,組建理塘縣足球隊。“我感覺自己正在通過另一種方式,實現少年時的夢想。”
多年前,這裡“木棍立門框,籃球當足球,沙地作球場”。高原上的孩子們喜歡足球,但沒場地、沒足球、沒老師。
2018年,一座在高原上罕見的標准11人制足球場在理塘縣落成。這座海拔近4000米的球場被雲海環繞,被稱為“天空球場”。
以四郎澤仁為代表的足球愛好者,正在影響不少當地中小學生。理塘縣中學學生刀青告訴記者,他想成為職業球員,進入國家隊踢球。
“我相信有一天這裡會出現足球明星。”四郎澤仁說。
理塘“推銷員”
在理塘,不管大事小事,在現場總是很容易看到一個瘦瘦的、背著相機的身影。
他叫葉強平,是“世界高城”理塘縣的一名新聞通訊員。在媒體圈內,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許多新聞記者半夜都會收到來自他的投稿。
丁真走紅以后,葉強平每天要接100多通電話,每晚忙碌到十一二點。“現在知道理塘、喜歡理塘的人越來越多了,我雖然比之前忙碌許多,但從心底裡覺得高興。”葉強平說,丁真是幸運的,而理塘這些年的努力,也終於被外界看到了。
20世紀90年代,葉強平從家鄉重慶來到理塘。成為一名新聞通訊員后,他跑遍了理塘縣24個鄉鎮的山山水水,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成為理塘的“推銷員”。
高寒缺氧、山高水遠、語言不通,在高原採訪並不容易。為了採訪,葉強平好幾次差點丟了命。
2000年4月,理塘遭受罕見暴雪襲擊,距離縣城80多公裡的曲登鄉是理塘縣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純牧業鄉,也是災情最嚴重的鄉,當地有數名牧民因雪災而失聯。
為了及時採寫新聞稿,讓外界獲知災情,葉強平跟隨救災工作組翻山越嶺,到了越野車都無法翻越的地方便騎馬、徒步前行。
近十天時間,救災人員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尋找失聯牧民,大家以干糧和雪水充飢解渴,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人臉上發紫、手腳發麻,白茫茫的世界刺得人眼睛生疼。在這種條件下,葉強平堅持連夜趕稿,對外發布了數條新聞稿。
這樣的經歷還有許多。這些年,葉強平也曾有好幾次機會調去條件更好的地方,但他最終都沒有選擇。“我走了,誰又來幫理塘寫新聞稿呢?”
葉強平回憶,上高中時,最喜歡跑去叔叔家,因為叔叔訂了一份《萬縣日報》,那時在村裡報紙還算是稀罕物。對新聞寫作的痴迷,少年時就已扎下種子,但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最終會在這樣遙遠的地方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記者 康錦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