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烏蘭察布市是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被譽為“中國薯都”。 內蒙古自治區是全國馬鈴薯的主產省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均排在全國前三位,佔到全國產量的10%以上。2016年為響應國家精准扶貧、北京對口幫扶的號召,在京蒙兩地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下,發揮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勢,與當地馬鈴薯、冷涼蔬菜種植優勢相結合,在察右前旗投資32.15億元,設立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打造察右前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促進當地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產品創新,以馬鈴薯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創收。
項目實施
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以馬鈴薯產業發展為突破口解決察右前旗脫貧致富難題,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科技保障、完善馬鈴薯全產業鏈,將農村貧困群眾吸納進入產業鏈,享受產業發展紅利,實現脫貧增收。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32.15億元,總佔地面積1400畝。項目共分五期,項目達成后年存儲鮮薯50萬噸、凍品15萬噸﹔年加工馬鈴薯67萬噸、冷涼蔬菜8萬噸、大豆6萬噸,年產值40億元,年利稅4億元,可帶動50萬畝種植基地及3萬戶農民參與種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000戶脫貧持續致富。
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1、2、3、4、5期效果圖
採取“三個措施、兩種方式”幫扶模式,截止到2019年底,已幫扶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43人。
一是採取訂單幫扶措施。實行“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訂單農業經營模式,以保護價與農村經濟合作社(村集體)簽訂購銷合同,由農村經濟合作社組織貧困戶種植。公司先后與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鄉、察右中旗宏盤鄉、土城子鄉、察右后旗大六號鎮、興和縣豐裕村等15家合作社(村集體)簽訂訂單4.8萬噸。
二是採取就業幫扶措施。公司預置出多個就業崗位,專門接納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薪資待遇上採用固定底薪+績效工資的方式,鼓勵多勞多得,實際收入達到4000--9000元/月。
三是採取愛心幫扶措施。公司時刻關注周邊弱勢群體,針對因貧輟學的貧困生,給予經濟上的精准幫扶。與察右前旗三中簽訂了“扶貧幫困100”計劃,五年內每年資助20名貧困學生,目前已幫扶80人次。未來公司還將建立長期助學模式,幫助更多因貧輟學的孩子重返課堂。
四是採取參與“萬企幫萬村”的幫扶方式。公司積極響應並參與萬企幫萬村,先后與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共計6個深度貧困村結成了幫扶對子,結合各村特色量身定制幫扶方案。如東油坊村採取兩種扶貧方式:一是公司結合東油坊村農田多的特點,出資110萬為村集體無償捐獻進口拖拉機、植保機、馬鈴薯收獲機等5台農機具,壯大集體資產,發展村集體經濟。二是公司幫助東油坊村建立合作社,並且訂單採購。公司與東油坊村集體合作,指導並建立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戶參與訂單種植,提供相關技術指導和培訓,幫助貧困戶種植高產、高質、高價果蔬產品,並常年以穩定價格收購,精准控制種植成本,目前在東油坊村發展訂單種植面積1000畝,每畝純收入可達1200元以上。
五是採取建設扶貧車間的幫扶方式。京蒙兩地政府給予公司3000萬的京蒙幫扶資金,用於購置30套果蔬生產設備(油浴鍋及附屬設備),採取資產托管方式進行產業扶貧,設備所有權歸3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資產租賃的方式委托給公司生產經營使用,公司採取連續10年向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租賃費的方式進行分紅,每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分紅10萬元,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配紅利給貧困戶,並且公司優先收購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產品,村民優先就業,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
成效
通過薯都凱達公司將馬鈴薯深加工技術優勢與察右前旗乃至烏蘭察布的馬鈴薯種植優勢結合,依托於優質原材料,凱達公司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四年時間,建設成察右前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通過幫扶模式幫扶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43人脫貧致富。可以說,凱達公司與察右前旗貧困群眾,真正實現了互相成就、共同發展。
一、減貧成效顯著。薯都凱達公司直接幫扶的4343貧困人口,2019年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9764元,為防止返貧,4343貧困人口仍享受凱達公司的幫扶政策;幫扶的36個村集體經濟2019年平均收入10萬元。其中,直接參與馬鈴薯產業脫貧比例逐年提高,馬鈴薯產業在精准脫貧中的主導作用已充分顯現,成效顯著。
二、產業效益提升。2019年,察右前旗種植馬鈴薯面積達到25萬畝,產量達38萬噸,同時,馬鈴薯種薯繁育、規模種植、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循環經濟於一體的馬鈴薯全產業鏈架構基本形成。2020年,隨著薯都凱達倉儲交易中心的陸續投入運營,察右前旗當地農民的農產品都可以在倉儲交易中心實現寄存交易,農民徹底獲得了馬鈴薯市場定價權,價格合適就賣,價格不合適就可以寄存到倉儲交易中心,等價格上漲再賣,不用再擔心“不賣就爛在地裡”的問題,同時,凱達公司馬鈴薯產品的生產也獲得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每年的生產期從8個月提升到12個月,增加了公司馬鈴薯產品的產能和業務量。
經驗和啟示
一、選准產業,發展扶貧產業提升脫貧質量。薯都凱達緊緊抓住“精准”這個關鍵詞,全方位分析研判貧困地區區域產業發展基礎、優勢條件、成長空間,充分考慮貧困群體現狀,致力做大做強產業,實現“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產業幫扶”目標,筑牢察右前旗脫貧攻堅的基礎,充分利用貧困群體的人力資本,實現產業穩定持續帶富。薯都凱達公司從察右前旗自然資源稟賦、農業基礎條件、產業結構出發,精准選擇馬鈴薯作為產業扶貧的根本之策。
二、精准施策,保証產業扶貧全覆蓋。產業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隻有貧困群眾全員參與,整體脫貧的目標才有望實現。因此,必須在產業帶動的覆蓋面上下足功夫。薯都凱達公司根據每個貧困村參與馬鈴薯產業的意願、自身實際條件和能力,幫助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流轉貧困群眾土地,統一由村集體經濟管理。通過土地流轉貧困戶能增加部分收入,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可以選擇到村集體經濟就業,參與馬鈴薯種植也能增加部分收入。
三、延伸產業鏈,確保可持續穩定增收。要做好扶貧,必須從長遠出發,結合當地的特色和優勢,為當地創造出能夠持久發展的產業。薯都凱達公司圍繞馬鈴薯形成種薯繁育、規模化種植、科技創新、現代加工、倉儲交易、循環經濟等全程可追溯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促進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激發產業活力,提升價值鏈,真正做到讓貧困群眾站在產業鏈上增收創收。(烏蘭察布市扶貧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