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根本之策,能人帶富是關鍵之舉。近年來,新余市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尊重規律,以人為本,創新作為,頻頻落子,探索出“以產業選准人、以商會帶動人、以政策激勵人、以機制成就人”的精准育人新模式,形成了“以業引人、以人引業,雙向引領、同向發力”的人業互動新機制,較好地呈現出人才培養高效率、產業發展高水平、脫貧攻堅高質量的鮮活態勢。
截至目前,全市培育致富帶頭人930余人,帶動8250戶19780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低至0.18%,為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勁動力。相關做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在國務院扶貧辦主辦的“2019年扶貧日鄉村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上作經驗交流,在2020年全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
一、依托產業選准人
堅持把選優產業與選准選好帶頭人結合起來,以優質高效產業吸引致富帶頭人,走出一條選人新路子。
首先,以質選業。通過“四看”,即看市場前景、看技術含量、看帶貧效果、看企業情懷,精選優質扶貧產業。2019年,新余市在414個行政村發展了392個“一村一品”特優產業項目。今年以來,為有效應對“疫情”影響,以更大力度發展產業,從扶貧、農業、發改、林業、旅游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專家組,開展產業項目論証。在對20多個特優產業項目充分論証后,因地制宜、因時施策,主推瓜蔞、香菇和果凍橙種植,牛羊養殖,工廠化養魚等6大特色農業產業,投資1.3億元,精選73個產業項目予以扶持。各地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快速推進,項目開工率100%,完工62個。
其次,以業擇師。政府從商會會員、龍頭企業負責人等中遴選創業導師152人,為每個產業設立1-2名創業導師,由導師跟蹤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負責技術、管理、營銷等跟蹤服務﹔建立完善產業指導員制度,為每個主導產業配備1名指導員,進行全程指導服務,確保扶貧產業健康發展。目前,我市已形成以付小華、胡小青“牛蘑王”金牌創業導師創辦的蘑菇、肉牛現代化種養殖扶貧產業示范基地。創業導師廖潤根,不僅自己全面掌握了果凍橙種植技能,還培育了一個全市性的果凍橙產業,僅用3年時間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000余畝,成為果凍橙生產經營的行家裡手。
最后,以師聚人。在創業導師的示范帶動下,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發展扶貧產業,形成了“一名創業導師、一個扶貧產業、一批致富能人”的“導師 + 產業人才”聚合效應。各地因勢利導,從中遴選出有信念、有情懷、有實力、有技術的“四有”致富帶頭人930人。其中村“兩委”干部119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390人、商會會員346人、返鄉創業人員45人、貧困戶30人。全市34個貧困村,遴選致富帶頭人180人,平均每個貧困村培育有致富帶頭人5人以上。2019年8月,我市與粵桂創業致富帶頭人佛山培訓基地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成功引進工廠化養魚項目,並選定基地致富帶頭人潘建章擔任該項目創業導師。渝水區羅坊鎮竹山村孔小冬等5名致富帶頭人到廣東佛山實地考察后,認為該項目周期短、效益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即與創業導師潘建章合作,投資1200萬元發展工廠化養魚項目,僅3個月時間就建成全省首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基地,現已投產並帶動貧困戶200余戶。目前,全市工廠化養魚項目布點已有10個,年內布點將達到30個。僅此一個項目,便可培育致富帶頭人200余人,帶動貧困戶3000余戶。
二、通過商會帶動人
凝聚鄉賢力量,致力脫貧攻堅,帶領老鄉共奔小康,一直是新余各級商會的優良傳統。2019年國務院扶貧辦《扶貧開發》雜志,多次刊發我市商會參與脫貧攻堅的經驗做法﹔《江西新余積極引導基層商會參與脫貧攻堅》在國務院扶貧辦《扶貧信息》2019年第94期單篇刊發。幾年來,我們通過商會帶動,引導商會會員轉型領辦、合作聯辦、出資幫辦,推動致富帶頭人和貧困戶創業增收取得明顯成效。
轉型領辦。目前,新余市有商會74家,其中鄉鎮商會26家、商會企業1660家、商會會員4100人。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商會引領模式,346名商會會員實現產業轉型,回鄉發展扶貧產業,成為家鄉創業致富帶頭人,被稱為新時期的新鄉賢。
合作聯辦。26個鄉鎮商會的會長帶頭發展扶貧產業,引領全市492家商會企業,積極開展產業扶貧“溫暖接力”行動,採取“一企幫一村”“多企幫一村”等形式,對口幫扶203個村,投入扶貧資金5.27億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237個,培育致富帶頭人300余人。如渝水區人和商會會長、創業致富帶頭人彭九根引進瓜蔞產業,聯合17名商會會員投資750萬元,帶領13個村、230多戶貧困戶種植瓜蔞1000畝,每年可為每個村集體和貧困戶分別增收3萬元和1000元以上。
出資幫辦。一些商會會員對農業扶貧產業不熟悉,但又有較強扶貧意願,而一些致富帶頭人有發展產業願望卻有苦於沒有資金。為此,政府積極發揮牽線搭橋作用,協調商會出資幫辦扶貧產業,實現多方共贏。近年來,渝水區水北商會累計捐贈和投入扶貧資金1.8億元,建有高產油茶、花卉苗木和水產養殖等10多個扶貧基地,培育致富帶頭人40余人。如在省級貧困村琴山村打造5000畝油茶深加工項目,年收益近30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2000余元。
三、用好政策激勵人
新余市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打出一套實訓強技、金融強力、保障強心的政策扶持組合拳,激勵致富帶頭人發展產業。
實訓強技。堅持“外培”與“內育”相結合,為產業發展搭建新平台,提高致富帶頭人的技能。擇優選擇全省重點職業院校江南理工學院,作為全市致富帶頭人培育中心,以國家基地為樣板,市縣聯合挂牌,並與粵桂創業致富帶頭人(佛山)培訓基地聯合辦學,資源共享,2019年分2批組織160人到粵桂創業致富帶頭人佛山基地培訓。今年,新余市建成1個培育中心、10個實訓基地,供致富帶頭人實地培訓,培育規模達到600人以上。目前,分產業籌辦專班,突出培訓的專業性、針對性、實效性,舉辦了第一批香菇種植、工廠化養魚、黑山羊養殖等培訓專班,培訓270余人,取得較好的效果。
金融強力。與金融、保險機構開展合作,為產業發展引來金融“活水”,提升致富帶頭人的底氣。給予金融優惠,市國信擔保公司、市農行為致富帶頭人給予每人50萬元以下的信用貸款,利息補貼50%,2-3年期按基准利率適度上浮﹔龍頭企業所需資金由市國信擔保公司擔保。提升保險服務,市人保財險量身定做產業保險,比如推出香菇、果凍橙等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工廠化養魚產業風險保,有效降低帶頭人產業風險。一系列扶持政策,增強了帶頭人發展實力。當前,市委市政府正在開展“十大帶貧益貧龍頭企業”評選活動,將對評選出的十大企業採取更多特殊優惠政策,給予全方位支持。
保障強心。創新政策扶持舉措,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提振致富帶頭人的信心。出台《新余市關於促進牛羊和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新余市支持柑桔產業發展三十條措施》,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保障。精選產業項目全部採取龍頭企業負責技術指導、管理培訓、保價回收的合作模式,全過程保障致富帶頭人的利益,最大限度降低產業風險。如工廠化養魚項目,由政府負責養殖場地“三通一平”,並為每個點提供20萬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渝水區政府指派專人開展“保姆式”服務,負責產業落地中的行政審批等政務服務。潘健章負責傳技術、教管理、包回收,提供種苗、飼料,保証2年內以保護價收購、2年半回本,並為每個養殖點提供20萬元回本保証金。一系列保障措施,引起了致富帶頭人的高度關注。目前,全市已有190多人申報工廠化養魚項目。
四、健全機制成就人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新余市創新“黨建+脫貧攻堅”理念,堅持把致富帶頭人培育與村級黨組織建設和后備干部隊伍培養結合起來,與發展村集體經濟、壯大村級組織服務能力貫通起來,推動帶頭人、村集體、貧困戶緊密聯結,通過健全完善扶貧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形成致富帶頭人、村集體、貧困戶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
帶頭人有奔頭。健全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保証每年投入的產業資金持續增長。今年新余市投入產業資金1.3億元,佔財政扶貧資金總投入的83.8%。同時,設立2200萬元產業獎補基金,支持扶貧產業發展。一方面,致富帶頭人充分利用扶貧政策,使用扶貧資產、利用扶貧資金發展壯大自己的產業。比如,欣欣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致富帶頭人付小華,近年來抓住扶貧政策“窗口”期,利用扶貧資金帶動村集體和貧困戶共同發展,年產值突破1億元,與3年前相比實現產值翻番,公司也成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今年,又新增香菇種植基地22個,新建溫控大棚70個、普通大棚400余個,新建香菇加工廠2個,實現了“小蘑菇”到“大產業”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注重把優秀的創業致富帶頭人發展成為黨員、培養成為村“兩委”帶頭人,優先推薦參與村“兩委”換屆和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選舉。突出黨建引領,讓有帶頭能力的村干部也成為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致富。把致富帶頭人培育作為檢驗鄉、村兩級班子的一項內容,通過致富帶頭人和黨員、村干部之間的“互轉”,使致富帶頭人政治上有榮譽感、組織上有歸屬感、生活上有幸福感,從而真正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據統計,全市已有50多名帶頭人發展成為黨員或“兩委”帶頭人,有30余人當選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村集體有甜頭。健全產業長效發展機制,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各類資金均以物化的方式投入到扶貧產業中,形成物化資產,產權和收益權歸屬於村集體,保証產業長期穩定發展﹔按照不低於10%的收益比例,簽訂不少於5年的產業協議,由村集體長期固定受益。如今年全市投入的1.3億元,預計每年有1300多萬元收益,可為200多個村每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我們還將持續加大投入,確保2-3年內全市每個村集體產業持續增收5萬元以上。“十三五”省級貧困村——鵠山鄉坑裡村,近年來堅持黨建引領,3名村干部聯合7名致富帶頭人,投資500多萬元發展香菇種植產業。村集體每年增收25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年增收1200元,有效地實現了黨建強村、協同脫貧。村集體穩定增收,增強了村委為民服務辦事能力,將部分產業收益用於“曉康驛站”,通過“勞動換積分、積分兌物品”方式,實施“增收激勵法”,激勵貧困群眾感恩奮進,促進鄉風文明,從而提升村級持續攻堅能力。
貧困戶有盼頭。健全產業帶貧益貧機制,將扶貧產業與貧困戶緊密聯結,深度融合,推行“保底 + 分紅”收益模式,採取“1+N”產業利益聯結方式,因戶精准施策,確保貧困戶長期受益。如致富帶頭人張忠平,在全市發展黑山羊養殖基地3個,通過領養發展方式,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羊羔、飼料,提供技術指導,統一回收,帶動貧困戶參與養殖﹔發動貧困戶發展黑麥草、皇竹草種植,保底價收購﹔帶動12個村700余戶貧困戶發展增收。同時,做優做長產業鏈條,推行“加工企業 + 合作社 + 貧困戶”的合作模式,採取訂單式發展,突出長效穩定,助力消費扶貧。目前,全市35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與78名致富帶頭人合作,帶動63個村2205戶貧困戶發展訂單式產業,每年可為貧困戶戶均增收800元以上。
選准用好致富帶頭人,是新余市發展扶貧產業的重要抓手,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舉措,是健全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也是建強基層組織的有力支撐。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產業扶貧之路,繼續堅持以市場優選人才、以產業哺育人才、以商會輸送人才、以導師集聚人才,全方位推進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打造一支“永久牌”人才隊伍,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不懈地帶領廣大群眾走上富民強村的康庄大道。(新余市扶貧辦公室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