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如何善用市場力量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是各地扶貧的重點課題。深處西南腹地的貴州省近年來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不僅“筑巢引鳳”吸引大批外來企業扎根貴州投資發展,還積極引導企業參與產業精准扶貧,積極調動市場化力量推進農業升級發展,減貧脫貧成效顯著。
採購車隊開進地頭,市場化扶貧顯成效
近日,在貴州修文縣谷堡鎮平灘村獼猴桃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果樹枝繁葉茂,一顆顆飽滿的果子挂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甜香。種植戶在果園來回穿梭,正忙著收獲。大批來自貴陽地利物流園的採購貨車正在基地外排隊等待裝貨。
平灘村村民文小榮家裡種了15畝的獼猴桃。今年自家地裡的果子結的不錯,預計有2萬斤的產量,但他此前卻為銷售問題感到一絲絲的擔憂。“辛辛苦苦一年,果子豐收了,就怕找不到銷路。現在市場採購貨車直接開到家門口,心裡踏實,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文小榮一邊忙著採摘獼猴桃一邊說道。
2013年,文小榮開始種獼猴桃,得益於當地政府、合作社與農產品流通企業地利集團貴陽物流園的產銷對接機制,如今15畝果園年產獼猴桃2萬多斤,年收入15萬元左右,短短幾年間,全家人靠種植獼猴桃實現了脫貧致富。
在種植基地附近的專業分揀中心,收獲下來的獼猴桃在果品分揀流水線上按不同大小被自動分類裝箱,隨后裝入冷櫃貨車運往大山外。據了解,進入當地獼猴桃上市旺每天約80-100噸的獼猴桃從修文縣運往貴陽地利物流園,經分撥中轉后,通過地利從集採、批發到零售全覆蓋的現代化流通體系發往全國各地。
政府搭台,企業唱戲,農民受益
修文縣獼猴桃種植基地的發展是貴州省“造血式”產業扶貧的縮影。多年來,貴州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引導行業龍頭企業投資興業,在貧困州、縣緊密聯農帶農,以政府搭台、企業唱戲、貧困戶參與的產業化扶貧模式,實現各方共贏。
作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營農產品流通企業,地利集團十年前就來到貴陽,建立了貴陽地利農產品物流園,並在當地快速實現零售業務“地利生鮮”超市的布局,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成為貴州農產品流通的樞紐企業之一。
在企業扎根貴州發展的同時,地利集團在當地政府引導下,積極參與到當地的產業扶貧事業中,旗下貴陽地利物流園和地利生鮮超市門店都專門設立了“貴州產業扶貧蔬菜銷售專區”,實行免收場地費、進場費減半等優惠政策,力促“黔貨出山、發行天下”,多年來市場動員大批經營業戶採購分銷,促進本省果菜經貴陽地利物流園流通量年均達50余萬噸,年均交易額近30億元。據了解,僅修文獼猴桃一項,今年通過貴陽地利物流園的對外銷售量就有望達到8000噸到10000噸。
“互聯網+”創新扶貧模式,企業聯農助力增收
隨著農產品流通產業業態不斷升級,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日益深入,“互聯網+特色產業”模式也被企業主動運用到扶貧中,成為打破市場與農戶之間信息壁壘的精准“利器”。
今年初,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與地利集團等企業合作,引入“互聯網+”技術平台,打造“暢銷碼”農產品銷售聯盟。當地農戶隻需要掃描“暢銷碼”,就可以在手機上隨時發布自家的農產品銷售信息。地利集團則利用自身產業資源,組織數百家採購商開展產供銷對接。
在政府的引導下,地利集團積極發揮“離農業最近、聯農民最緊”的先天優勢,成為了當地鄉村產業振興生力軍、貧困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重要載體之一。
地利集團副總裁兼貴陽地利物流園總經理張國民表示:“貴州省良好的營商環境,激勵了民營企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戶抱團發展。在產業扶貧過程中,地利集團也得到了優質農產品資源,獲得了自身產業鏈的創新發展,企業就更有產業扶貧的持續動力了。未來,地利集團將持續發揮行業“領頭雁”作用,在政府指導下扎實推進產業扶貧,積極履行企業公民的經濟與社會責任”。
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貴州省以優質農產品為核心,力促“黔貨出山,風行天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發展壯大為目標,積極鼓勵社會力量產業扶貧,使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推動農業產業化、商品化,探索出了一條農業升級、農戶增收、地方脫貧、企業發展的可持續化產業精准扶貧新路。(供稿:地利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