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關鍵是“后半篇”

2020年09月24日08: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易地扶貧搬遷關鍵是“后半篇”

  作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問題的重要措施,四川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所涉及的136萬貧困群眾,目前已全部搬入37萬多套新建住房。

  困難群眾搬新居,靠什麼活著?靠什麼活得更好?地方如何幫助貧困群眾“造飯碗”,直至端上“金飯碗”?記者在大涼山部分未摘帽貧困縣進行了採訪。

  人下山了 心還在山上

  站在山腳下,距離山頂的村子約800米的垂直距離,令人生畏。村裡至今還沒有整村通公路,村民進出村庄需要攀爬鋼梯。

  8月,烈日當空,記者與這個著名的“懸崖村”——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未摘帽貧困縣昭覺縣阿土列爾村來了一次“正面剛”,戴著草帽手套,沿著幾乎是直上直下的2556級鋼梯,手腳並用、走走停停,耗費了3個多小時才終於登頂。

  村民某色拉洛家位於村子最高處,土牆房子,裡裡外外收拾得很干淨。夕陽下,一家人正忙著收青花椒。妻子輕輕抖動手裡的小簸箕,細碎的花椒葉隨山風飛舞,花椒粒就分離出來了,綠油油地擠在一個大簸箕裡。

  經過當地電力公司全力攻堅,“懸崖村”農戶實現了穩定供電,某色拉洛添置了冰櫃、消毒櫃、平板電視、電飯煲、燉鍋等家電,辦起了“彝家樂”。

  “村子出名后,有游客來了,食材是現成的,很生態,收入還可以。但下山后,干這個就不方便了。”某色拉洛覺得住城裡還是要舒服得多,不過生活成本也增加了,在沒有找到新“飯碗”之前,還得仰仗山頂的幾畝地過日子。

  某色拉洛的新家在昭覺縣城邊上的新社區——沐恩邸,這裡和臨近4個安置點已安置來自全縣92個邊遠山村的2.1萬多人。社區黨支部書記海來木呷介紹,社區依托各級支持,千方百計為居民“造飯碗”,把群眾的生計問題解決好。

  穿行在一幢幢有彝家特色的居民樓之間,電焊、廚師、蜀繡等培訓信息隨處可見。“學習做菜太好玩了,以后想當個廚師。”一位剛剛交了作業的女孩子很開心。

  在臨近的未摘帽貧困縣布拖縣,幾十名來自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依撒社區的繡娘,正在這裡接受縣婦聯組織的彝繡培訓。

  今年61歲的赤黑莫色牛有些行動不便,但學得非常認真。涼山州州級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米色莫子洛評價說:“她的作品針腳隱蔽、線頭處理很棒,是優質品。”

  背著孩子抱著娃,家門口就能靈活就業。據涼山州婦聯測算,全州7個未摘帽貧困縣每月可生產彝繡襪26.4萬雙,每盒裝3雙,售價為100元。以每個繡娘每天繡4雙襪子、每月工作22天計算,每月每人可淨增收入1320元。

  算得明細賬 才是真扶貧

  在幫助群眾“解近憂”的同時,涼山州著力培育特色產業“謀長遠”。

  阿布澤魯山下,花開正艷。走進布拖縣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由布拖縣、四川綿陽江油市兩地農投公司共同出資建設的企業合作示范項目——馬鈴薯全產業鏈體系,正在孵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布拖縣的土壤隻有‘20’多歲,是優質的高端食材供應基地。”布拖縣委常委、副縣長呂勇說,目前該基地已完成智能溫室育種大棚、保鮮儲藏庫、普通溫室大棚等一期建設項目,著眼於產業融合發展的二期項目也於去年啟動。

  “開挂”的不僅是小土豆的產業黏性。如何在產業項目與貧困群眾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貧困群眾?布拖縣探索的“公司+村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開辟了租金、薪金、底金、股金四個收入渠道。

  以底金收入為例,布拖縣每年按“補”改“投”投入資金4%-6%年利率向扶貧項目所涉行政村分紅,各鄉鎮制定面向貧困戶的底金收入分配機制(當年見效)。

  在喜德縣冕山鎮洛發村,半山腰建起的大規模生豬擴繁場直接帶動全縣4個大型集中安置點2095戶、洛發村72戶貧困戶增收。在擴繁場培育20多天的小豬,被送到全縣83個代養場養殖,直接帶動全縣1192戶貧困戶入股和勞務增收。

  這是喜德縣引進龍頭企業鐵騎力士建設的生豬養殖扶貧項目,企業、金融機構、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能人(大戶)、貧困戶“五位一體”的利益聯結機制,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約5567戶,約佔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三分之一。

  海拔2400多米的冕山鎮則果村就有這樣一個雲端代養場。老板格依爾洛說:“貧困戶從銀行貸款入股代養場,每年每戶有2000元分紅。貧困戶還可以到代養場干活,如果勤快點,一年下來務工收入能有兩三萬元。”

  “東”風與之俱 騰飛正當時

  喜德縣魯基鄉平均海拔2278米,光照和雨水充足,適合生產優質甜菜心。

  下午3點時分,高原陽光正烈。在廣東省佛山市援建的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魯基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區,一名渾身黝黑的青年正在菜地裡“巡視”。強烈的光線照得人睜不開眼,他卻專注地察看苗情和病虫害情況。

  他叫孫特伍呷,當地人,目前在四川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明年大專畢業。“我之前選專業時,這個公司還沒來。那時這裡有很多荒地,我之所以想學技術,就是想回來把荒地承包起來做,沒想到遇上了志同道合的人。”

  “這個公司”就是園區運營方喜德綠庄緣農業發展公司,這個“志同道合”的人是馬足華,目前在這裡負責園區服務,所有蔬菜由冷藏車運往廣州江南市場。

  馬足華認可這個一身黝黑的年輕人。這裡有一個黃甲虫防治的案例,小孫認為上午太陽大,虫子都躲起來了,打藥沒有效﹔馬足華卻認為上午可以打藥,陰天打藥效果不好。“有爭議不要緊,他肯定還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但愛好是前提。”

  跨區域扶貧協作,給貧困地區帶來的不僅是項目,更有觀念沖擊。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才上初二的熱科比子,參加了暑期職業培訓班。“從老師那裡聽說縣裡有暑期培訓班,我就鐵了心要來。”熱科比子說,“以前暑假忙完農活,天天就是吃和睡,我現在可不想像以往那樣浪費時間了。”

  這個暑期培訓班,是布拖縣針對貧困地區孩子推出的普職融合培訓。該培訓由江油市多個社會機構和教學機構提供師資,以布拖縣貧困戶家庭的初中高年級學生為重點培訓對象,經過約15天的培訓,讓孩子們初步掌握實用技能。

  教室、操場、路邊、食堂,總能見到這些青春少年專注的神情、自信的笑臉,剛才還在操場上揮拳踢腿,這會兒又在教室裡盤發梳辮。“老師,我們是男人,不能被生活打敗!加油!”來自牛角灣鄉解放村18歲的阿俄堵呷給老師留言道。

  “我腦瓜子不好使。”熱科比子指著自己的腦袋畫著圈兒說,“哥哥上大學用的是貸款,家裡供他很不容易。我以前調皮得很,班裡排名特別靠后。現在長大了,挺內疚的。我想提前來上保安培訓課。如果明年考不上高中,我就要早點出去做活。”(記者 葉含勇 李洪磊 謝佼)

(責編:庄紅韜、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