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辦學打通教育扶貧最后一公裡

——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教育扶貧先進材料

2020年09月21日10:37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華坪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麗江市東南部,總面積2200平方公裡,轄4鄉4鎮,61個村(社區),總人口17.53萬人,有省級貧困鄉3個、貧困村27個(深度貧困村10個),2019年底,國辦系統內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89戶17262人,原貧困發生率達15.11%。華坪縣雖然不是貧困縣,但較省內部分貧困縣貧困人口更多、貧困面更廣、貧困程度更深。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更是精准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高中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關鍵階段,是學生實現跨越發展的主要途徑。然而高中教育一直是華坪教育的“瓶頸”,主要表現為。一是高中少學生多,導致中考分數線較高、學生升學較難。華坪縣第一所高中於1937年成立,之后受人口、經濟等制約,到2007年華坪縣僅有這一所高中。隨著縣城的發展,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盡管高中也進行了擴招,但中考分數線仍然偏高,近年來,我縣中考分數線一直居全市之首,能考上高中的學生不多,山區學生更是少,部分山區孩子在完成9年義務教育后,選擇回家種地。

二是高中階段家庭教育支出負擔重。9年義務教育實施以來,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及配套的各項教育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實,邊遠山區孩子都能就近上學,都上得起學,而到了高中階段,各項學雜費、教輔費、來回路費、生活費成了貧困山區學生和家長難以逾越的大山,據統計,高中階段1名學生1年的各項花費約在1.5萬元左右。

三是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山區仍然較為突出,很多貧困家庭優先保障男孩能讀書,要求女孩在家務農或外出打工供男孩讀書,許多義務教育階段成績優秀的女孩難圓高中夢。

“山溝裡飛出金鳳凰”,通過教育的方式擺脫貧窮,走出困境,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一種美好追求和向往。近年來,華坪縣在省、市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並在辦學過程中,以黨建為引領,成功打造了紅色教育的個性化辦學理念,創建華坪“女高”精神。女高的創辦,打通了教育扶貧最后一公裡,對促進教育公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探索特色辦學模式,在黨和貧困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

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是2008年在黨的十七大代表、全國勞模張桂梅的大力倡導下,通過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創辦的一所全免費公辦女子普通高中。其辦學初衷是“讓山裡的貧困女孩免費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這種惡性循環”,因性施教,具有愛心、慈善、扶貧的性質。

張桂梅老師於1996年起先后在華坪中心中學和民族中學任教,在長達11年的教書生涯中,她充分了解了華坪山區女生上高中難的現實問題。2007年張桂梅老師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她在北京參加黨的十七大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辦一所貧困女子高中,讓山裡所有的女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我解決低素質母親和低素質孩子的惡性循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我將為這個夢想不懈奮斗。”

通過張桂梅的積極建言獻策,華坪縣委、政府充分調查研究,決定把建設女子高中作為解決全縣高中教育“瓶頸”問題,加快教育脫貧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並在雲南省委、省政府和麗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高標准、高起點、高水平一步到位規劃,以“分區合理、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的標准分四期投資建設女子高中。女子高中佔地76畝,規劃建筑面積11310㎡,概算總投資4463.7萬元,辦學規模為18個教學班。

2008年5月,女子高中一期工程啟動,2008年9月,來自華坪縣、永勝縣、寧蒗縣、宣威縣的首屆100名貧困女學生進入女子高中就讀。目前學校共有9個教學班,學生464人,學校實行寄宿式全免費教育,給在校學生補助生活費並為每位新生落實一套行李、一個行李箱、一套校服。

“女高”創辦以來,堅持以創新的勇氣興教辦學,從打破建設資金的制約到學校基建項目的順利完成,從教學質量提升到校園文化建設,“女高”人付出了艱辛和汗水,作出了巨大奉獻。在這種特別背景下的辦校歷程,是華坪縣教育扶貧領域一次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突破的生動實踐,是一次打破常規、逆勢而上、敢於擔當的具體行動,是一項情系山區、心懷百姓、注重民生的大義之舉。

二、堅持黨建引領,打造一支公而忘私、信念如鐵的教師隊伍

女高辦學之初,學校條件極其艱苦,沒有食堂、沒有圍牆、沒有宿舍、也沒有廁所、更沒有保安。為了學生的安全,女老師住進由教室改成的學生宿舍裡,整夜守著學生,男老師則在樓梯間用磚頭和木板搭建起簡易的床鋪,輪流值守。面對這樣艱苦的環境,當時僅有的17名教職工隻堅持了一個月就相繼有9名轉崗或者調離,但是留下的大多是黨員教師,100名學生中也有6名提出轉學。

在這樣的困境中,針對老師信心不足和學生的質疑,學校黨支部著力加強以黨員為重點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實行黨員教職工“每一天上班都佩戴黨徽”、“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周一次政治理論學習”、“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並寫觀后感交流”為主題的“五個一”黨性教育活動,傳播正能量,切實抓好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使黨員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起模范帶頭和業務骨干作用,讓教書育人、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始終成為全校教職工的思想基調,把黨員教職工培養成教學骨干和示范標兵,“女高”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建校初期轉崗或調離的教職工3個月后又主動要求回校工作。

通過黨建引領,全體教職工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全心全意為學校的發展、為學生的成長服務。黨員教師韋堂芸,左腳骨折,想到還有140天就要高考的學生,她咬牙拒絕了醫生要求靜養的建議,拄著雙拐堅持到教室給學生上課。黨員教師勾學華,婚禮當天,早上還在學校上課,中午匆匆趕到婚禮現場接受親朋好友的祝福,晚上又趕回學校給學生上課。黨員教師楊曉春經常悄悄地給學生墊付醫藥費、資助學生生活費,甚至將獲得優秀教師的獎金也用於捐資助學。這樣的故事在女子高中比比皆是。

目前,全校有教師43名,黨員19名,通過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建設,全體教職工都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十一年來,個別教師義務加班時間長達5760多個小時。

三、傳承紅色文化,打造一支懂感恩、勤學習的學生隊伍

胸懷祖國才能踐行報國之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始終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為目標,突出以“紅色教育”激發創新活力,用革命精神鼓舞斗志,提出了“播揚紅色精神,經營成功人生”的教育理念,以“做一個富有精神、善於成功的時代精英”為教育宗旨,以“剛強、勤敏、寬厚、慈惠、知禮、質朴”為校訓,把“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誦紅色偉人、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作為紅色教育的基本動作,創建具有校園特色的紅色黨建長廊,塑造了紅色教育這一個性化辦學思想,提升了“女高”教育教學工作的厚度與高度。

在女高,學校堅持把“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誦紅色偉人、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作為基本動作,為師生搭建知黨史和愛國親民的教育平台,讓紅色教育在常規管理中深化、學科教學中滲透、團隊活動中引導、日常生活中內化,學生不僅是學習課本知識,更能學會感恩和為美好未來而努力拼搏。

學校圍牆和過道建成革命先輩精神和先進事跡的宣傳長廊,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來自革命先輩的奮力拼搏,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隻有努力努力再努力﹔食堂是雷鋒精神展廳,牆上挂滿了雷鋒故事、雷鋒警句等宣傳畫,通過潛移默化,讓學生對生活充滿無限熱愛和美好向往,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勁頭開展學習.

教學樓牆上貼滿了各地對女高的捐款,讓學生時刻牢記今天能在教室安心學習離不開社會的幫助,要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以自己的優異成績回報社會﹔學校還每周組織全體學生開展一次入團宣誓,觀看一場革命電影,開展“經典國學誦讀”、合唱《感恩的心》,課間吶喊“加油上清華!加油上北大!”﹔要求學生要跑步上下樓梯,課間出操1分鐘站好隊,晨起5分鐘洗漱完畢,從排隊打飯到吃完必須15分鐘內完成。

學校認為,跑步不僅能鍛煉孩子們的身體和心志,而且讓孩子們的行動更加迅捷,意志更加頑強,也更加能吃苦。隻有跑步,才能追趕﹔隻有跑步,才能超越。女高學生十分珍惜讀書機會,學習非常刻苦,每天早上5:30起床,6:00開始上課,12:20-13:00午自習,晚上18:00-23:30晚自習,之后到宿舍積極參加晚輔至24:00,每周僅周日休息3小時。

教師敬業,學生努力,辦學11年來,女高教育教學質量持續穩步上升。2019年,女子高中參加高考118人,600分以上10人,一本上線47人,本科62人,升學率100%。從2011年第一屆學生畢業至至今,女高本科上線率、綜合上線率在麗江市排名始終保持第一名,共有70人上全國雙一流大學,260人上一本,成就了1645名貧困山區女孩子飛越大山實現了大學夢想,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先進典型示范帶動,讓貧困山區女圓夢大學

“女高”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杰”等榮譽稱號於一身,是“女高”創始人。

多年來,她把獲得的獎金共計1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貧困山區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和幫助困難群眾,雖然病魔纏身,但她以校為家,用實際行動塑造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典范。在張桂梅的感染下,教職工自覺比奉獻、比業績、比美德,視生如子,全校形成了“風正”、氣順、校興”的良好氛圍。女子高中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山區,不少學生寒暑假回家后,或因家中父母生病、弟弟妹妹要上學、家中欠賬多等原因,面臨失學風險,為讓學生能繼續上學,讓家長看到孩子未來的希望,學校教師在校長的帶領下,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每年春節、五一、國慶等等假期都堅持到邊遠山區貧困學生家庭進行家訪。每次家訪,老師們都自帶饅頭、面包和礦泉水,為了不給學生添麻煩,從來不在他們家中吃飯。11年來,近11萬公裡的家訪路是女高老師用腳步踐行教育扶貧最后一公裡的真實見証。11年來,女高從未出現學生因家庭困難中途退學的情況。

五、熔鑄蓬勃向上的校園精神,為推進教育脫貧凝聚精神動力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女高從建校初期的艱辛、改革興校的探索、乘勢而上的自強,不僅打造了一座具有濃郁書香氣息的詩意校園,更為重要的是積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其本質是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勤勉敬業的奉獻精神、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永不過時的優良傳統和飲水思源的感恩之心的有機統一。

11年來,女高就是用這種精神凝神聚氣,講責任、講擔當、講奉獻,在教育扶貧的漫漫長路上形成了“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良好氛圍,學校先后被列為麗江市廉政教育基地、麗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基地、麗江市創先爭優活動示范點、華坪縣黨性教育與理論研究基地、華坪縣誠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華坪縣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等。2016年12月以來比鄰的省、市、縣各行政、企事業單位黨員共計43800人次到女高參加黨性教育。

(一)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女高在抓教育的過程中,突出體現了不忘初心,忠心向黨的誓言。“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女高”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這樣說,也帶領“女高”團隊這樣做,始終把遠大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大力弘揚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致力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辦學的艱辛、繁重的教學任務和長期的文化積澱,造就了“女高”師生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女高”建校之初條件艱苦,沒有運動場、食堂、廁所,隻能向鄰校借用﹔沒有學校圍牆,校園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師輪流值守﹔沒有教師宿舍,教職工擠住教室。正是這種艱辛與不易磨礪、鍛煉和培育了“女高”師生,使艱苦創業成為“女高”精神的主基調。

(三)勤勉敬業的奉獻精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女高”團隊處處顯現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例如:每有學生患病,老師都悉心照顧,還把自己的醫保卡放到教室裡,方便學生就醫刷卡﹔老師經常帶病工作,休息時間義務輔導﹔每逢假期,老師自願護送偏遠山區的學生平安回家﹔為了讓學生集中精力學習,教職工主動承擔校園環境衛生,將發自內心的“我驕傲、我是一名教師”的博大情懷轉化為堅守與奉獻的實際行動,孕育了“女高”精神不息的生命力。

(四)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女高”精神是一種團隊精神。女高的成就是各級領導大力支持、模范人物張桂梅全力帶動、社會各界相依互助一起打拼的結果,體現的是各級各界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精誠團結的一種氣度、一種胸懷、一種品格,展現了“肝膽相照、團結奮進”的集體主義。實踐証明,隻要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經受考驗、成就夢想。

(五)永不過時的優良傳統。女高圍繞“與經典為友,與聖人同行”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每周都開展“經典國學誦讀”活動,背誦《弟子規》,教學樓、住宿樓上精心刻畫的儒家格言摘錄、名人語錄、以及中國古代名人勵志圖解時刻以濃郁的儒家文化氣息熏陶師生。正是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師生修身律已、崇德向善、知行合一、與時俱進,適應了“女高”教育與當代教育和世界教育大趨勢同軌發展的要求。

(六)飲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感恩教育也是“女高”的一大辦學特色。愛心長廊時刻提示師生深懷感恩之心,校歌《感恩的心》唱出了師生飲水思源的真摯情感,學校辦公大樓上的大字“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黨給了我翅膀,社會給了我天空”教育師生學會感恩。(推薦單位:雲南省華坪縣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  

(責編:實習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