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是2020年全國52個未摘帽縣之一,是深度貧困縣和烏蒙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在校學生16.05萬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7.07萬名。
近年來,會澤縣把教育扶貧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抓手,不斷創新教育體制機制,成立了會澤縣教育聯合體,2015-2019年共計投入資金10.96億元,精准資助學生112萬人次,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學上” “上好學” “不輟學”“學能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會澤高考紀錄一次次被刷新, 121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10010名學生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32108名學生被本科院校錄取。2019年,全縣6116名學生參加高考,上線率100%﹔進入全省理科前50名考生1人﹔600分以上考生587人,重點上線1735人,本科上線4752人(許多寒門學子通過教育扶貧改變了家庭命運,如: 2018年在工地上每天干活11個小時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貧困家庭學子崔慶濤,2019年易地搬遷貧困學生李龍珍以665分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每年都有5000余名會澤籍學生從高校畢業,並在全國各地上崗就業或創業,大批貧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靠知識改變了命運、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
一、背景及概況(貧困狀況)
會澤地處滇東北烏蒙山主峰地段,處於三省八縣交界,因境內金沙江、小江、牛欄江、以禮河等三江十河交匯而得名,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全縣國土面積5886平方公裡,山區面積佔比高達95.7%,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轄23個鄉(鎮、街道)378個村(居)委會,總人口106萬人,農業人口90.43萬人,是雲南省第三人口大縣。
會澤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烏蒙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538所,其中,普通中學38所,小學352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幼兒園145所(公辦82所,民辦63所)﹔在校學生16.05萬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70628名,在職教職工9619人,校舍建筑面積189.59萬平方米。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學生“有學上”。積極爭取“全面改薄”“長效機制”等學校建設項目,加大建設力度,強化工程監管,在全面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把中小學校舍建成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十三五”期間,共投入各類建設資金22.1億元,新建校舍102.36萬平方米,加固改造C級不安全校舍16.34萬平方米,改造旱廁412個2.92萬平方米,排除現有全部D級危房。擴建會澤一中東屏校區,新建東陸高中、以禮中學、春暉小學、翠屏小學、縣第二幼兒園、中河小學。認真貫徹落實縣委、政府易地搬遷決策部署,規劃總投資7.46億元,在城區安置點新建4所幼兒園、2所小學、2所中學及改擴建3所小學、3所中學,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群眾子女“有學上”“上好學”。實現了“村最好的房子在學校,城區最美的建筑在校園”的建設目標任務。
(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上好學”。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創新教育體制機制,成立了會澤縣高中教育集團(教育聯合體),整合4所高中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會澤普通高中均衡、優質、和諧發展。成立了9個普通高中縣級學科中心教研室,把縣級教研工作細化到學科,切實發揮優秀學科教師的教學教研作用,提高學科教研質量。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進教育教學質量逐年穩步提高。
“十一五”以來,會澤高考紀錄一次次被刷新,實現新突破,121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10010名學生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32108名學生被本科院校錄取。2019年,全縣6116名學生參加高考,上線率100%﹔進入全省理科前50名考生1人﹔600分以上考生587人,較“十二五”末增加324人﹔重點上線1735人,較“十二五”末增加294人﹔本科上線4752人,較“十二五”末增加607人。中小學各科成績在“十二五”末的基礎上大幅提高。每年都有5000余名會澤籍學生從高校畢業,並在全國各地上崗就業或創業,大批貧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靠知識改變了命運、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
(三)狠抓控輟保學工作,確保學生“不失學”。一是始終把控輟保學作為教育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建立“雙線四級”和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干部包戶的控輟保學包保責任體系。
二是編制《會澤縣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操作手冊》,通過“四查三比對”摸清輟學底數,建立包保責任清單。
三是按照《會澤縣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督查指導手冊》對各鄉(鎮、街道)政府和義務教育學校控輟保學工作進行專項督查。
四是出台《會澤縣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責任追究制度》,切實加大控輟保學追責問責力度,確保工作落實。
五是按照控輟保學“四步法”,整理編印《會澤縣義務教育階段依法控輟工作流程》及相關法律文書樣本,依法開展控輟保學工作。
六是在城區主要路段完成永久性牆體標語8條,PVC雕刻標語10條,在高速公路沿線制作宣傳版面2塊,張貼《控輟保學年歷》20000余份,發放《致廣家長的一封信》140000余份,發放《致廣大商戶的一封信》20000余份,通過會澤縣融媒體中心在曲靖M、七彩雲端等網絡平台投放控輟保學宣傳微視頻20余部。
七是積極組建工作專班及時動員勸返,並對輟學學生推行“一人一案”管理,健全政府、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防輟”機制,加強留守及孤殘兒童的關愛服務、教育服務和救助保護,立體動態推動控輟保學工作,確保輟學學生勸返工作落實到位,輟學學生返校接受教育。全縣小學入學率99.95%,初中入學率99.8%。
(四)落實教育惠民政策,確保學生“能上學”。通過精准識別,建立了70628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檔案和台賬(其中,學前教育5022人,小學30315人,初中20132人,高中6315,中職3681人,大專及以上5183人),用足用活學前教育省政府助學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普通高中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優秀貧困學子獎勵計劃等近20項教育惠民政策,建立覆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對各學段學生進行資助。2015-2019年期間,全縣共投入資金10.96億元,資助學生112萬人次,確保學生不因貧失學。
(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確保學生“學有用”。大力實施基本素質提升工程,抓住教育衛生補短板機遇,投資1.02億元新建職業學校實訓基地,並以職校為依托,加大實施基本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拓寬培訓就業渠道,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畢業生就業率達100%,月工資在6000元左右,職業教育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直通車。同時,鼓勵學生參加“三校生”考試,先后已有2000多人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三、啟示與思考
(一)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是發展教育脫貧的前提條件。會澤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站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將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統籌推動”的工作推進機制。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及鄉(鎮、街道)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
(二)符合縣情的管理體制是發展教育脫貧的有力保障。力量的集中,心齊是關鍵,隻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迸發出更大的力量。為統一思想、集中發力,會澤縣實施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了學校行政級別,全縣所有學校校長、教師人事工作均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做到了人權、事權的統一,在體制上保証了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思想認識統一、工作步調一致。這樣一來,也更加有利於把政治品質好、業務能力強、具有較強學校管理能力的優秀青年教師及時選拔到校長崗位上來。同時,把教師工資、公務費收到縣裡統一發放,確保中小學教師工資、公務費按時足額發放,保証了學校工作的正常運轉。
(三)安居樂教的教師隊伍是發展教育脫貧的先鋒隊伍。會澤縣不斷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強化教育內部管理,讓教育邁上了精細化管理的發展之路。每年招聘300余名新教師,補充教師隊伍,優化教師結構。通過青藍工程、校本培訓、集中培訓、跟班學習、與生同測等方式,打造了一支能吃苦、講奉獻、善教學的教師隊伍。
會澤已成為名師、名校長成長的搖籃,會澤教師成為了省內名校爭相招聘的對象,部分校長走上省直屬學校、州市學校校長崗位。每年投入600萬元對教學質量優異的學校和教師進行表彰獎勵,每年投入200萬元給予普通高中優秀骨干教師政府特殊津貼獎勵。落實鄉鎮教師500元/人/月的鄉鎮工作崗位補貼,實施普通高中優秀骨干教師政府特殊津貼,每年投入200萬元對優秀教師進行獎勵﹔投入4525萬元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貼﹔解決了91對鄉(鎮)之間夫妻分居教師調動問題。定期舉辦教職工體育節、藝術節,廣泛開展教職工文體活動,促進教職工身心健康。通過團購房、廉租房、周轉宿舍等方式,有效解決了教師的住房和住宿問題,讓廣大中小學教師“安居樂教”。
(四)優質發展的職業教育是發展教育脫貧的劍刃利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實施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讓貧困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長后,通過就業創業帶動家庭脫貧,是目前推動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之一。
貧困學生經過3年的職業教育,即可掌握相關的專業技能,學生的致富本領提升、就業渠道拓寬,無形之中增強弱勢群體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了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步伐。為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孩子掌握一技之長,縣職校堅持能力本位、技能核心的教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該校就讀的學生畢業時均能獲得畢業証和技能等級証。大批學有所成的學子在人才市場上廣受歡迎,他們不僅用知識和技能擺脫了貧困,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事業。
脫貧攻堅以教育為先,教育扶貧以精准為要。會澤教育扶貧,走出了一條符合縣情、民情的創新之路、可持續發展之路。落實好精准扶貧政策,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立德樹人,讓更多的貧困家庭享受到優質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扶貧工程全面開花,徹底拔掉“窮根”。(推薦單位:曲靖市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