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友山: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更好發揮民營企業作用

2020年09月12日15:29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人民網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王醒)為總結社會扶貧經驗,推廣社會扶貧模式,宣傳社會扶貧案例,相互借鑒學習,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形成良好的社會扶貧氛圍,助力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12日,2020丹寨論壇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召開。據悉,本次論壇由貴州省扶貧辦、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共同主辦,丹寨縣人民政府、萬達集團承辦。

全國工商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樊友山

全國工商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樊友山在講話中表示,多年來,全國工商聯始終高度重視助力貴州省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是聚焦助推貴州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今年6月,全國工商聯在貴陽召開2020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暨全國優強民營企業助推貴州發展大會,助力貴州落實“六穩”“六保”,幫助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共達成有簽約意向項目616個,投資金額3159.51億元。

二是精心指導貴州開展“千企幫千村”行動。全省5721家民營企業參與“千企幫千村”精准扶貧行動,幫扶了6534個貧困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4.2667億元,幫助了148余萬貧困人口。

三是高質量完成好定點幫扶織金縣工作任務。圍繞人才培養、產業幫扶、金融扶持、消費扶貧、民生項目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幫扶。2019年,圍繞助推織金縣如期脫貧摘帽,將工作聚焦補齊織金縣“兩不愁三保障”短板,捐贈幫扶資金8973.19萬元、物資捐贈價值約1127.4萬元,實施“五個一”工程項目。

“萬企幫萬村”展現了新時代優秀民營企業家精神風貌

樊友山在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參與智力支邊、定點扶貧、光彩事業等農村扶貧開發事業,以其特有的優勢,成為大扶貧格局中的重要一環,成為我國扶貧開發事業的重要參與者。

樊友山在講話中列舉了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6月底,進入“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台賬管理的民營企業有10.95萬家,精准幫扶12.71萬個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6.89萬個)﹔產業投入915.92億元,公益投入152.16億元,安置就業79.9萬人,技能培訓116.33萬人,共帶動和惠及1564.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他表示,“萬企幫萬村”行動已經成為民營企業參與扶貧的大平台,成為國家脫貧攻堅的大品牌。

一是彰顯了民營企業家很高的政治站位。2015年,民營企業家在國家號召下積極投身“萬企幫萬村”行動。速度快、規模大、范圍廣、效率高、影響深,這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民營企業家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展現了新時代黨的非公經濟領域統戰工作的最新成果。

二是彰顯了民營企業家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民營企業在“萬企幫萬村”行動中探索了產業聯動、扶貧車間、健康扶貧、電商扶貧、消費拉動、公益基金等多元化幫扶模式,為全國脫貧攻堅思路上提供了有益借鑒。其中,萬達集團首創“包縣扶貧”模式,將企業家堅持不懈追求創新的精神特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是彰顯了民營企業家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許多民營企業家從鄉村走出,與農村有著割舍不斷的聯系。他們懷著炙熱的家國情懷投身“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這一幫扶過程有助於促進人心向善,形成社會和諧穩定的風氣。

四是彰顯了民營企業家務實求是的精神品質。民營企業家們運用自身資本、人才、技術、信息、平台、大數據等要素資源,挖掘貧困地區特殊的土壤、地理、水文、歷史等自然和人文資源稟賦,與貧困村貧困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生產經營合作體,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將貧困群眾納入現代產業鏈條,有效建立起脫貧長效機制。

五是彰顯了民營企業家團結合作的精神境界。民營企業在行動中,始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農民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揮企業整合行業資源優勢,聯合上下游企業推動幫扶項目延伸產業鏈條。企業通過股權量化、權屬租賃、訂單生產型輻射帶動方式,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生產方式,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為實現雙贏提供了內驅動力。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更好發揮民營企業作用

樊友山指出,下一步全國工商聯將繼續做好民營企業的引導工作:

一是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引導民營企業持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將新增幫扶資源向尚未摘帽、挂牌督戰的52個縣和1113個村傾斜,在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上再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繡花功夫,助力啃下最后的硬骨頭、消除絕對貧困。

二是大力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各商會向廣大會員企業宣傳“消費扶貧產品就是扶貧”的理念,動員會員企業積極參與﹔引導會員企業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對相應的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形成訂單,通過訂單帶動產業的發展,實現扶貧產品價值,讓貧困群眾真正受益。

三是探索解決相對貧困機制。堅持開發式扶貧和精准扶貧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傳統扶貧路徑與互聯網扶貧相結合,以產業扶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公益扶貧補齊民生領域短板,以智力幫扶培育內生發展動力,助力穩固脫貧成果。

(責編:王醒、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