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祥雲縣鹿鳴鄉位於祥雲縣東南部,地處兩州三縣交界處,東北連下庄鎮,東依普淜鎮,東南與南華縣接壤,西南與彌渡縣毗鄰,西北接雲南驛鎮。面積153.22平方千米。受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產業結構單一制約,過去,鹿鳴鄉出產煤炭,農業產業以種植烤煙、水稻、玉米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呈現出小、散、弱的特點。隨著煤礦資源枯竭以及煤礦企業的全面關停,鹿鳴鄉群眾靠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艱難度日。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鹿鳴鄉的產業發展滯后、產業發展難,群眾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如何修復礦區生態,破解鹿鳴鄉產業發展滯后、產業發展難的問題,成了當地黨委政府迫在眉睫的大事。
鹿鳴鄉立足鄉情,廣泛論証,堅持因地制宜,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群眾發展青花椒、柑橘、美國山核桃、生豬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實現發展產業就地脫貧一批。通過發展經濟果木林,既優化了鹿鳴鄉產業結構又涵養了水源保護山區生態。實施生態補償政策,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或生態保護人員,實現工資性的穩定收入﹔成立產業合作社,讓群眾通過參與合作社,就地實現勞務收入。這是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一、扶貧成效
在精准扶貧的大環境下,為實現穩定脫貧,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以“兩業有保障”為工作重點。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群眾發展青花椒、柑橘、美國山核桃、生豬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實現發展產業就地脫貧一批。
種植業階梯式、立體化、多元化分布,產業實現全覆蓋。一是田地發展柑橘,在各村適宜種植柑橘的田地、河谷、小台地等土壤肥沃的地方種植柑橘,截止2020年,全鄉種植沃柑900多畝,椪柑305畝。二是坡地種植美國山核桃,7個村委會種植美國山核桃3579.8畝。三是山地種植青花椒,從2015年開始進行青花椒種植。2015年到2016年間發展青花椒1500畝,2017年發展青花椒3777.5畝,2019年發展青花椒6836畝,全鄉目前發展的青花椒有1000多畝挂果。四是林下套種見效快,由於美國山核桃及青花椒自身生長需要,株行距比較大,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林下套種一年生的魔芋,不僅充分利用土地而且還擴張了土地空隙,利於山核桃、花椒生長,甚至當年見效,增加百姓收入。2020年,全鄉種植魔芋300畝,林下套種100余畝,套種技術正在穩步推進。五是多種品類補充發展,為構造多元化產業,蠶桑、香櫞、板栗、滇橄欖等一批名特優產業補充發展。全鄉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產業全覆蓋。
養殖業走向規模化、市場化,村集體經濟有保障。按照中央到地方對產業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省委、政府提出了建設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有力時機。2019年以“龍水村一村一品生豬養殖產業園”為試點,探索壯大村集體經濟新模式。2020年以打造“一鄉一業”高品質肉雞養殖產業基地為總目標,鄉黨委、政府總牽頭,採取以“村黨總支+企業+合作社+農戶+就業+扶貧車間”的方式。分年度、分規模逐步實施,突出在全鄉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扶貧效益等,成為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新力量。現在,龍水村已經與大有公司簽訂框架協議。鹿鳴鄉政府已經與祥雲縣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預計,彌長村、羅溪村、大凹奈村、雄裡坡村、桑木箐村畜禽養殖小區的建成,將為每個村增加村集體經濟5萬元。鹿鳴鄉的養殖業逐步與規模化、市場化接軌,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可以與企業合作,而且可以加入企業養殖車間,通過工資性收入和務工收入實現“兩業”有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實際,確定以青花椒為主的特色產業
1.科學論証,選擇產業。鹿鳴鄉屬於典型的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光質好,溫暖濕潤,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立體垂直性氣候較為明顯。年平均日照為2623.9小時,年平均氣溫17.1℃,無霜期長達225天以上,素有“天然溫室”之稱,適宜花椒生長。當地黨委通過“縱向走訪+橫向比對”工作方法積極探索出路,確定發展青花椒產業。一是“縱向走訪”。通過走訪了解到,青花椒產業扶貧及配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受益群眾有1496戶6189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受益271戶964人、邊緣戶12戶46人。項目群眾基礎好,且群眾已有花椒種植經驗,願意發展花椒產業,積極性高漲。二是“橫向比對”。毗鄰祥雲縣的賓川縣素有“熱區寶地”之稱,其氣候條件、土壤條件與鹿鳴鄉十分相似,且青花椒種植時間較早,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扎實的病虫害防治技術及較為廣闊的市場。鄉黨委政府多次組織農科工作人員及村民代表到賓川考察學習。通過對比分析,鹿鳴鄉大多數地區都適宜栽種青花椒。同時,對青花椒市場進行分析,青花椒市場前景好,將有效增加群眾收入。花椒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調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富含人體必須的VB1、VB2、VE等維生素,類黃酮、鎂、鐵、鋅、硒等微量元素及亞麻酸、亞油酸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保健價值,深受廣大群眾和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前景非常好。
2.以點帶面,逐步做大。鹿鳴鄉雄裡坡青花椒產業園的先行先試,為鹿鳴群眾探索出一項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從2015年開始進行青花椒種植。2015年到2016年間發展青花椒1500畝,2017年發展青花椒3777.5畝。在鄉黨委政府的統籌下,扶貧、農業等行業部門“組合”發力,通過給鹿鳴鄉群眾免費發放青花椒苗、主動送技到家門等方式展開幫扶工作。同時,組織村組干部和積極性較高的農戶去賓川學習考察,回來后通過其現身說法提振村民種植青花椒的信心和決心。以點帶面、一戶到幾戶、一個村民小組到幾個小組、一個行政村到幾個行政村逐步推廣。隨著雄裡坡青花椒產業園項目落地,爭取全面實現全鄉青花椒就地收購、就地粗加工、統一外售,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促進鹿鳴鄉青花椒品牌的樹立。截至目前,全鄉發展青花椒6328.6畝,受益人口1660戶,68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6戶,1142人﹔邊緣戶12戶,47人。實現了群眾戶戶種青花椒、人人有收入。
(二)緊扣生態主題,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
鹿鳴鄉7個村委會,大部分山地、坡地比較適宜種植青花椒。但是,青花椒種植受益時間需3年左右,結合之前鹿鳴鄉農業產業小、散、弱的特點,以及農產品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的實際情況。鄉黨委政府緊扣生態主題,積極用實踐踐行“兩山”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二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要求。如何破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的問題?鄉黨委政府積極探索並推廣“一村一品”生產模式,大大優化了鹿鳴鄉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抗市場風險能力。
彌長村蠶桑產業種植基地及鄉村振興綜合提升建設項目。在政府的提倡下,在彌長村推廣蠶桑養殖。蠶桑養殖受益總人口25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300人。通過技術指導,優選品種,彌長村2019年秋季養蠶50張,產量達到2000公斤,均價54元,實現產值11萬元,短期內見到經濟成效。預計,在今后的幾年內彌長村蠶桑產業種植基地及鄉村振興綜合提升建設項目將會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其中,擦亮彌長村的名片。
龍水村委會“一村一品”規模化生豬養殖產業園創建項目。依托規模化生豬養殖產業園項目,建設標准化豬舍1棟620平方米,配套圈舍基礎、標准化養殖設備、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吸納全村51戶19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入社。截止目前,龍水村生豬養殖產業園初具規模,通過與企業合作的形式,實現了養殖、技術指導、銷售一條龍,有效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效率,增加產值,有效帶動龍水村農民增收致富。
桑木箐村委會“一村一品”柑橘產業園創建項目。桑木箐村種植柑橘時間較長,過去農戶自發種植柑橘,數量有限,不連片,比較分散,不利於病虫害防治,且因為缺乏對果樹科學管理,沒有很好的發揮致富效應。現在,在政府支持下,桑木箐村委會“一村一品”柑橘產業園創建項目實施,種植柑橘352.5畝以上,總受益人口1873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223人。結合當前市場需求,以及專家建議,選擇種植市場行情比較穩定的沃柑、茂谷柑。以2018年為例,30畝的沃柑實現了4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畝產值一萬多元,遠遠高出烤煙、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的畝產值。可以預見的是,4年后,新植柑橘進入盛果期,將會吸引更多的外商前來收購,有效壯大桑木箐村的柑橘產業。
鹿鳴鄉美國山核桃種植項目。7個村委會種植美國山核桃3579.8畝。美國山核桃喜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15.2℃為宜。鹿鳴鄉素有“天然溫室”之稱,種植美國山核桃不僅可以優化產業結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山核桃屬喬木,果樹長大后還可以涵養水源,增加林地面積,從而踐行“兩山”理念及“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要求。本次項目總受益人口2514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315人。
(三)下沉力量,打通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和素質“瓶頸”的“最后一公裡”
針對鹿鳴鄉以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基層干部和農技員能力弱、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省、州、縣各級各部門下沉力量,合力攻堅。進駐鹿鳴鄉7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直接駐村開展項目實施、全面動員群眾投身脫貧攻堅行動。圍繞涵養生態和脫貧致富,全力開展整合資源實施和脫貧攻堅、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整體素質、基礎設施和基層黨建提升行動,為鹿鳴鄉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三、經驗啟示
(一)選准對路產業,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關鍵所在
沒有產業,群眾就沒有出路,保護也就成了“空談”。要堅持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永續發展之路,產業振興是第一位,產業的發展,都要立足於實際,因地制宜,依托山區綠水青山的實際資源稟賦從而促使群眾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相關部門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優勢的機制和途徑,實現“綠水青山”向生態經濟發展持久穩定的變化,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二)優化產業結構,是提升農產品抗市場風險的有力舉措
產業的興旺不僅僅依托於生態的保護,還需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摒棄低效益、低產的玉米等傳統作物種植,整合資源,有力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小、散、弱問題。一方面要依托特色產業園的建設,以點帶面,逐步做大,先行先試,為當地探索出一項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水源、勞動力素質等打造“一村一品”,實現村村有特色,合理規避防范市場風險,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立體化、短中長相結合,提高經濟效益。
(三)力量下沉,是提升基層干部和群眾素質的重要手段
越到基層,力量就越薄弱,僅靠當地群眾自身的力量解決不了自身的困難和問題。能否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過硬的幫扶工作隊伍,關系脫貧攻堅戰役的成敗。就是要將幫扶工作隊打造成一支不怕困難、沖鋒在前的先鋒隊,團結人民、凝聚人心的組織隊,落實政策、鼓舞干勁的宣講隊,深入基層、技術精湛的指導隊,善於打硬仗的突擊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服務隊。群眾是保護生態環境和脫貧攻堅的主體力量,提高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落實群眾的主體地位既是實現脫貧的關鍵環節,也是扶貧工作最終切入點和落腳點。幫扶工作隊組織貧困群眾全程、全面參與項目建設,從而強化了貧困群眾參與項目能力,有效調動和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扶貧工作成為貧困群眾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能力的主戰場,促進了扶貧工作的全面有序推進和脫貧目標順利達成。(推薦單位:祥雲縣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