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村的生態巨變

 ——德宏州盈江縣石梯村生態脫貧典型案例

2020年09月09日10:42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一、貧困概況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石梯村民小組,因在陡峭懸崖上開鑿階梯出行而得名,與緬甸山水相連,是南方古絲綢之路出境重要通道,是一個景頗族、傈僳族聚居的邊境直過民族貧困村。全村81戶363人,有建檔立卡戶43戶15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0.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國土面積13.87平方公裡,邊境線長24.7公裡,有林地28115畝,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鳥類400多種,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鳥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由於地處偏遠地區,山高路遠,晴通雨阻,貨物運輸隻能靠人背馬馱﹔無水無電無信號,村民思想觀念落后﹔經濟基礎薄弱,貧困程度深﹔為了生存,村民曾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的粗放方式開荒生產生活,使得當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形成“生態破壞——貧困落后”的怪圈。

省委根據國家政策制定印發了《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年)》。在此背景下,盈江縣委、縣政府立足石梯村豐富的資源優勢,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圍繞打造“中國犀鳥谷”品牌,轉變思想觀念,拓寬發展思路,鼓勵引導當地村民亦農亦旅,建鳥類監測點、當志願者,從事餐飲、住宿及配套服務,讓農民吃上“旅游飯”,賺上“觀鳥錢”,開辟一條靠生態發家致富的路子。目前,該村貧困發生率已從50.5%降到了1%以下,順利實現脫貧。

二、政策舉措

(一)依山就勢建新房。用好“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採取“集中力量辦大事”方式,按“一戶一單位一名黨員”的幫扶模式,聚焦宜居、宜業、宜游,以加固改造、拆除重建、兜底保障3種方式,實現農村危房舊貌換新顏。統一規劃、分戶實施,充分融入生態優勢、民族元素,依村就勢、就地取材,提倡“老材新用”“舊料翻用”,保留房屋原始韻味﹔在外牆體、封檐板、屋檐、村頭寨尾裝飾民族元素、標識標牌,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村落風貌。同時,以群眾自行改造為主,按照每戶800元、1噸水泥給予補助,統籌推進農村廚房、戶廁、庭院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聚焦村庄“臟亂差”頑疾,開展清 “六堆”建“三園”行動,實現危房改造與與農村環境同步提升,建成美麗邊寨。

(二)生態扶貧有實招。堅持把生態保護貫穿扶貧工作始終,著力做好“生態+”文章,推動生態扶貧扶出實效。通過“生態+項目”有效帶動150余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實施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6595畝,天然商品林停伐保護6160.5畝,年均補助資金12.7萬元。聘請建檔立卡戶護林員31人,年人均補助資金1萬元。大力發展“林木+林旅+林下”綠色立體循環經濟,發展以堅果、荔枝、咖啡為主的林下經濟2800余畝,產值30余萬元。圍繞豐富的鳥資源,重點打造“中國犀鳥谷觀鳥旅游精品線,年均接待游客達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近50萬元。緊扣“確保每戶貧困戶掌握1至2門農村實用技術”目標,開展林下種植、養殖的實用技術培訓,培養“土專家”“田秀才”,切實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

(三)社會幫扶見實效。認真落實“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政府積極動員引導,企業響應號召、履行社會責任,全縣10家企業以產業幫扶、安置就業、技術培訓、捐款捐物、助學、助醫等多種形式結對幫扶石梯村。共幫扶石梯村實施村庄道路25公裡,人畜飲水管網10公裡,培養民宿人才10人、餐飲業人才8人,解決就業崗位12人、月均工資1500元,幫扶發展產業45戶、戶均增收800元。同時,積極參與村內衛生室、活動廣場、衛生公廁、路燈、網絡、垃圾處理池、排污管道等設施建設,村庄功能進一步完善,群眾脫貧致富基礎更加牢固。

(四)強邊固防聚合力。發揮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體制機制優勢,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凝聚合力。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守土有責、民族團結、宗教活動向黨組織報備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常態化開展黨的政策進宗教場所、走邊關唱紅歌、升國旗等活動,國土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群眾心中。加強邊防基礎設施建設,石梯11.4公裡邊境道路得到改造提升,提高了執勤隊伍機動性,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邊防巡邏路成為了群眾致富的民生路。設立界務員3名、護邊員10名,月均分別發放補助500元和1000元﹔落實邊民補助政策,人均補助500元。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像珍視生命一樣守護國土安全,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石梯成為了邊境線上防滲透、防分裂的堅固屏障。

三、具體做法

(一)保護生態護“鳥巢”。緊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組織黨員、婦女、“草根名嘴”等,採取“漢語+民族語言”、小品歌舞等形式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成立護林隊,定期開展巡護,充分發揮“前哨員、信息員、巡邊員、護林員”作用,筑牢生態保護防線。將保護生態環境內容納入黨員積分、“最美+”等評選活動,“捕鳥、砍樹,發現一起扭送一起﹔隨意開荒,罰違約金用於生態修復,並上報相關部門﹔對主動上報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情況的給以200-2000元獎勵”等生態保護內容寫進村規民約,保護生態成為村民行動自覺。用群眾聽得進的語言、做得來的舉措,讓群眾主動放下了“油鋸、斧頭、砍刀、獸夾”等賴以生存的“家當”,自覺投身於生態保護中,成功入選“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十佳公眾參與典型案例。

(二)建好“鳥點”引“鳥人”。 立足豐富的鳥類資源優勢,引導當地村民按照“一個‘鳥點’一種明星鳥”的思路,差異化發展,因地制宜建成雙角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鳥點”40多個,尋找鳥類保護與脫貧增收的致富路,讓農民賺上“觀鳥錢”,開辟了一條靠生態發家致富的路子。僅2018年,接待觀鳥人2萬多人次,每個監測點實現1-3萬元的收益。

(三)農民變身當“鳥導”。著力在農民變“鳥導”上做文章,以感興趣、愛鳥護鳥的村民作為重點,強化鳥類知識培訓,引導培訓一批持証上崗的“鳥導”。實行“紅黑榜單”制度管理,對不規范、瞎操作、亂收費等行為進行治理、公示,規范“鳥導”行為、誠信服務。目前,石梯全民“鳥導”,均能熟練辨別150余種鳥類。“以前進山背刀,現在進山當‘導’。家窮要喂鳥,人窮要讀書”等順口溜在各村寨口口相傳。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的觀鳥愛好者不斷涌入,8名農民“鳥導”9次走進央視,為鳥代言,“鳥導”這一新名詞已成為盈江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興職業。

(四)做好服務賺“鳥錢”。聚焦為游客提供優質觀鳥體驗,鼓勵群眾搞服務、賺“鳥錢”。整合資金,依山就勢,支持農戶建特色民居,開農家客棧,為觀鳥愛好者提供住宿服務。目前,石梯建成農家客棧24間,觀鳥旺季,每家客棧每天可帶來500元至1000元收益。鼓勵村民為觀鳥愛好者提供導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務,實現家門口就業,單次獲取服務費200元至1500元不等。發揮 “互聯網+”優勢,組建“中國犀鳥谷”旅游網站,建立“鳥導”信息庫,及時發布近期鳥類情況、食宿信息等,推行線上預約,有序推動觀鳥旅游良性發展。石梯自從賺上“觀鳥錢”后,一步跨多年,汽車、家電從0到普及率過50%,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000多元躍到8000多元,從“直過民族”村中率先脫貧出列。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經濟持續發展。堅持走脫貧攻堅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路子,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群眾收入大幅提高,石梯群眾擺脫了長期以來的絕對貧困。2019年,農村經濟總增長至486萬元,年均增速29.94%﹔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不足2000元增長至2019年的10152元,年均增長22%。景頗特色旅游村寨、觀鳥勝地、邊境山寨,石梯發展呈現多元化格局。

(二)群眾安居樂業。通過實施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就業扶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舉措,貧困群眾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開支大幅減少,長短結合培育堅果、小水果和林下養殖產業,在崇山峻嶺間建成集中連片的“綠色銀行”,群眾戶戶有產業、能致富、可持續,不愁吃、不愁穿,錢袋子鼓了起來,小日子火了起來,大幅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

(三)村容煥然一新。通過大力實施道路、房屋、人居環境提升等工程,石梯“水、電、路、訊、房”建設日趨完善,寬敞整潔的水泥路、光纖網絡進村入戶,農村建設由“單項突破”邁入綜合發展,鄉村顏值不斷“刷新”,精准扶貧的“種子”在石梯村的各個角落煥發蓬勃生機,正朝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一步步美麗嬗變。

(四)動力全面激發。群眾得到實惠,深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真情關懷、干部的傾力幫扶,群眾從內心深處更加堅定永遠跟黨走的決心,精神面貌極大改觀,比學趕超勁頭十足,在家庭衛生、庭院美化、村庄環境潔淨、民房改造、產業發展等工作中,總能看到群眾跟著黨員干部齊心同干的火熱場景,《九謝共產黨》、《十感黨恩》、《我要脫貧》等自編山歌快板,成為石梯村民知恩、懂恩、感恩奮進的真實寫照。

(五)思想全面進步。群眾嘗到觀鳥旅游甜頭,在護“鳥巢”、當“鳥導”、引“鳥人”、賺“鳥錢”、結“鳥緣”等經營服務中,更加認識到良好生態、干淨環境、文明習慣等的重要性,自覺投身生態保護、環境整治、移風易俗行動中,“砍樹人”變成“護林人”,“狩獵人”變成“護鳥人”,生產生活陋習徹底轉變,實現了“舊習慣”向“新理念”的蛻變,農村新氣象、新風尚正在形成,石梯村成為了邊境線上展現國家形象、守土固邊的堅固堡壘。

五、經驗啟示

(一)黨的領導是戰勝脫貧攻堅的根本保証。“船重千鈞,掌舵一人”。隻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因地因時制宜,找准脫貧路徑方法,實現穩脫貧、真脫貧。盈江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認真落實“五級書記抓脫貧”,按照“四不摘”要求,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切實把中央、省、州決策部署落細落實,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檢驗。

(二)基層組織是戰勝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基層組織是黨聯系基層群眾的橋梁紐帶,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戰斗基礎,肩負著脫貧攻堅具體措施的實施。盈江縣堅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推進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讓基層組織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挑好重擔,主動融入扶貧、服務扶貧、推進各項政策實施,成為凝聚人心、增強合力的戰斗堡壘,實現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

(三)制度機制是戰勝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建立完善制度機制是高質量交出脫貧答卷的紀律保障。盈江縣對照中央、省、州政策,結合脫貧攻堅推進情況和縣情、鄉情、村情特點,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脫貧攻堅制度機制,並引導村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實行“一月一例會、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制度與村規同向發力,用制度規范行為、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確保了人心不散、隊伍不亂,做到始終將脫貧攻堅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有力保障了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

(四)內生動力是戰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武器。隻有群眾從內心樹牢“不甘落后、不甘貧窮”的思想,才能為脫貧攻堅提供不竭動力。盈江縣把“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貫徹於脫貧攻堅始終,注重由內而外“扶”、從裡到外“富”,“志窮”“人窮”統籌幫,採取“五用”“五化”措施,以“微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走田間、進農戶,正面宣講、反向激勵、示范帶動多管齊下,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強不息、誠實守信、脫貧光榮的思想觀念和感恩意識,糾正“不以貧為恥,反以貧為榮”的錯誤思想,有效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精神面貌持續向好。

(五)生態保護是關乎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也是一種生產力,良好的生態,是保証永續發展的基礎。盈江縣把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在發展更加注重保護。黃嘴河燕鷗搶救守護行動案例成為生態保護典范,“太平鎮石梯生態發展經驗”成功入選“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十佳公眾參與典型案例,蘇典鄉下勐劈村民小組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生態美景變經濟效益,在盈江以觀鳥旅游為代表的生態脫貧路子越走越寬。(推薦單位:德宏州扶貧辦)             

(責編:實習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