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是新的起點

郝 濤

2020年09月04日08:2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脫貧摘帽是新的起點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如期完成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必須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確保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決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為實現鄉村振興夯實堅實基礎。

摘掉貧困帽子只是邁入全面小康的底線任務,后面的路程更長、任務更艱巨。當前,脫貧攻堅到了最后的沖刺階段,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實事求是、真抓實干,不泄氣再加股勁,不大意再努把力。脫貧摘帽不能停在口頭上、止於頭腦中,而要以“釘釘子精神”做好工作,把精准要求落實到脫貧攻堅的各個環節,力戒形式主義,防止弄虛作假,避免數字脫貧、表格脫貧,不搞花拳繡腿、栽盆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種挑戰,更要拿出霹靂手段,採取超常規措施,把主要精力放在幫助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上,決戰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以任務聚焦破散漫關,以環節縮短破流程關、以用人精准破成效關,以監督全面破腐敗關,察實情亮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讓實實在在的改變成為檢驗脫貧成果的唯一標准。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也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繼續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問題,跑完脫貧摘帽“最后一公裡”,防止“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做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脫貧摘帽之后,並不意味著可以“鳴金收兵”了,幫扶仍要持續跟進,政策仍要持續落實,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建立“再拉一把送一程”的長效機制,繼續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堅持力度不減、目標不降、靶心不散、頻道不換,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全脫貧、不返貧。已經取得的脫貧攻堅成果來之不易,須倍加珍惜,堅決克服疫情和洪災等造成的不利影響,把防止因疫因災致貧返貧擺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堅持扶志、扶智、扶技相結合,批評教育敲盆打碗等飯吃的懶人,支持鼓勵敲鑼打鼓謀發展的能人,逐漸轉變群眾思想觀念,不斷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破解“干部在干、群眾在看”困境,匯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努力構建扶貧利益共同體,在合作中共同發展,在共贏中行穩致遠,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讓一方水土養得起一方人,避免一些地方和群眾再戴上貧困帽子、穿上貧困馬甲,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時間檢驗。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統籌城鄉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須將近期與長期、打基礎與謀未來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應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總抓手,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農村、農業及農民問題。一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挖掘優秀鄉土文化,開展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完善鄉規民約,留住鄉愁留住根,讓農村成為有魅力的家園。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特色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提高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三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壯大本土人才,留住青年人才,鼓勵農村青年回鄉創業,奠定鄉村振興人才基礎,讓農民群體生活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羅知之、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