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上有事,扶貧忙不贏,我就請個假,下次如果我們平川請人家麼我又參加噶”“縣上鎮上挂村領導來入戶,村上星期四要過六一兒童節”這是王文濤發出的最后一段微信消息。卻未曾想,這竟是他對貧困戶“親家”最后的承諾,與朱苦拉孩子最后的“拉鉤誓言”,與村官戰友最后的“雞黍之約”。
2019年5月27日下午3時30分,微信消息發出幾十分鐘后,傳來噩耗。王文濤和賓川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下派平川鎮朱苦拉村委會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張瑜、陳文斌3人,前往駐村扶貧工作途中,因下雨路滑發生交通意外,2名工作隊員因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1名工作隊員受重傷。其中1名殉職的工作隊員正是平川鎮朱苦拉村大學生村官王文濤,年僅26歲。而今,他再也無法聞到貧困戶親家果熟的芬芳,朱苦拉小學校園裡的孩子再也等不到他的身影,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兌現與村官戰友的“下次之約”。
王文濤,男,漢族,預備黨員,1992年12月17日出生於大理州賓川縣賓居鎮,2015年7月畢業於雲南師范大學商學院,通過考試,2016年9月被聘任為賓川縣平川鎮朱苦拉村大學生村官,並任朱苦拉村駐村工作隊員。文濤個子不高,胖胖的,皮膚黝黑,笑起來有兩個小酒窩,活潑開朗。剛到朱苦拉村任職時,他說:“矮炮難聽,就叫我鋼炮吧!希望我自己能堅強如鋼炮!”,就這樣,他將微信名起作“堅強的小鋼炮”,並將之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一用就是好幾年。
熱愛挑戰的“小鋼炮”
“朱苦拉”是由“若客來”彝語發音演變而來,彝語原意為“彎彎曲曲的山路”,當地人稱到朱苦拉要走“九十九道彎、八十八道坎”,時至今日仍能感到行路艱難。朱苦拉村山勢恢宏,地勢險峻,一到下雨,縣城到朱苦拉村的道路常發泥石流,滾石阻路是家常便飯。就是這樣一個山高、坡陡、箐深、路遠的貧困村,2016年9月25日,朱苦拉迎來了史上的第一任村官——王文濤。
“早就知道賓川有首歌叫《朱苦拉》,風景很美,還種著‘洋’咖啡。”這是王文濤在考上村官選崗大會上的選崗發言。在和村官戰友交流時,他說,“誰不知道朱苦拉是出了名的貧困山區,我們是學習過新知識、新科技、新技術的大學生,我們不去誰去?如果我們都不去,那麼朱苦拉就會更加貧困,那裡的人就會過得更艱苦。”他的表弟韓杰受他的影響,義無反顧選擇了朱苦拉比鄰的東升特困村,擔任大學生村官。要到人民群眾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王文濤便是這麼做的。
“是我把他從鎮上接回來的!我還記得那天他剛剛來報到,也是下著雨,他是我們朱苦拉村前所未有的第一任村官,接回朱苦拉的路上,我心裡還犯嘀咕,我們這種窮鄉僻壤,文濤這種剛畢業的大學生是否在得住,現在這些90后都是嬌生慣養的,說不定明天我還要把他送回鎮上。”朱苦拉村委會主任杞文平會議道。沒想到,王文濤這剛一進去,全縣就吹響了脫貧攻堅工作全面展開的號角,從進來到現在一待就是三年,每個月才出一次村、回一趟家。“我們這個村缺水、路難走、出村買一次菜都要備上一個星期的量,生活條件差,他真是讓我重新認識了90后!”
“文濤剛進來的時候,還會暈車,一進朱苦拉村就連暈了兩天,我給他熬了土雞湯。我跟他說,我們朱苦拉都是山路,你會暈車,這以后怕難待得下來。”朱苦拉村委會總支書記杞鳳華說。但是,王文濤的回答卻讓本還心存憂慮的杞書記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大學生,“書記,暈車嘛,暈一次兩次是暈,暈上它九次十次,總有不暈的時候嘛,怎麼著?舍不得你的土雞湯啦,嘿嘿。”果不其然,后來再沒聽說他暈車。
王文濤說話總是那麼的幽默,可能是胖子天生自帶的幽默感,也讓群眾對他倍感親切,很快就融入了朱苦拉村這個大家庭。他個子不高,胖胖的,皮膚黝黑,笑起來有兩個小酒窩,活潑開朗,是村裡的開心果,經常自嘲打趣自己,他說“矮炮難聽,就叫我鋼炮吧!希望我自己能堅強如鋼炮!”,就這樣,他的微信名“堅強的小鋼炮”一用就是好幾年,后來,王文濤成了大家村官戰友口中的“鋼炮”“炮哥”。
熱愛鑽研的“小鋼炮”
“結緣朱苦拉村民,讓我感覺壓力便是動力,夢開始的地方大有可為。”
“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歷練和成長,我參與了朱苦拉的成長,朱苦拉也見証了我的成長。”
王文濤在村官日志《朱苦拉,我與你共同成長》裡寫道。
他想做的很多很多,他想讓咖啡的香味飄出大山,想讓平坦的道路進寨入戶,想讓知識的快樂沁入校園,想讓脫貧的願望觸手可及,想讓夢想的種子生根發芽,想讓紅色的基因代代相傳。
“以愚公移山之志,切實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王文濤2019年3月21日的朋友圈留言。到朱苦拉村任職后,王文濤虛心求教,他深知,雖然在村干部面前他是理論知識的“專家”,但是在農村工作中,村干部才是真正的“行家裡手”。王文濤很快進入角色,他認朱苦拉村委會總支書記、朱苦拉咖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杞鳳華為“師傅”,一有時間就追著師傅問長問短,加強學習。跟著師傅,王文濤還學會了朱苦拉的特色——柴火煮咖啡,一有群眾到村委會辦事,文濤就煮起咖啡招呼他們。“農村的雨露養育了我,農民的純朴和善良感染了我,我深深的知道農村的現狀、農民的艱苦,所以我願意用知識和青春去改變這一現狀。”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年輕的他不甘平靜,稚氣中生著豪氣。他知道,與基層人民群眾打交道要沉得下身去,不能總覺得自己是大學生而高高在上,而是應該放下村官身份,深入人民群眾中去,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頂在前面,干在難處。王文濤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拿得出手。
在朱苦拉擔任村官,要付出的更多。在村“兩委”的幫助下,王文濤挨家挨戶走訪調查,了解每一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摸清致貧原因,對症下藥,精准幫扶。山區道路崎嶇,他總是每早天沒亮就從村委會出發工作,晚上九點半以后依然可以在農戶家看到他的身影,晚上結束入戶回到村委會,還要對白天詳實核查了解的信息進行補充、完善。通過“補短板,迎國檢”挨家挨戶的入戶走訪宣傳政策,掌握了每戶家庭成員的健康情況、受教育情況、住房情況等,在他與其他隊員的共同努力下,王文濤做到了入戶幫扶宣傳全覆蓋、農戶情況不用翻筆記全明白。他認為扶貧的第一步就是要摸清家底、找准症結,才能“精准施策”,因此在工作中更積極主動地收集整理致貧原因,在入戶工作中詳細地和村民進行交流溝通,為貧困對象動態管理貧情分析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數據。
“他駐朱苦拉期間,腳摔傷、膝蓋摔破,起痱子,胸膜炎,什麼病痛都堅持下來了,從未打過退堂鼓!很堅強!”大學生村官韓杰回憶道。2017年4月的一天,在去下味口村搬遷點的路上,王文濤左腳被利石劃傷,在村委會衛生室包扎后,他杵著拐杖,又投入搬遷點建設,這一次,他整整3個月沒有離開朱苦拉村。他的朋友們隻能在微信圈看到他包裹的左腳和搬遷點工作的身影,心痛不已。文濤卻說道,“腳痛就不想跑出去了,正好可以沉下去認認真真做一些拿的出手的工作”。
細心的王文濤每次到平川或縣城,回來時必定要帶幾包糖果。一開始朋友們疑惑的問他“胖子,你這麼胖還要吃糖?”他總是笑而不語。后來才知道,朱苦拉村委會與朱苦拉小學門對門,住校的小學生很多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每天下午,文濤會拿一點糖果,分發給貧困學生,與他們交談,鼓勵他們好好讀書,用知識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而今,朱苦拉小學校園裡的孩子們再也等不到他們的“王哥哥”。
“雖然不挂一戶貧困戶,但他挂著全村的貧困戶”,朱苦拉村委會總支書記杞鳳華說。大學生村官不用具體挂鉤扶貧戶,但文濤對全村委會253戶建檔立卡戶人員、家庭、收入等情況了如指掌。羅溪村建檔立卡戶李洪賢愛喝酒,身體狀況較差。文濤給自己下任務,積極爭取蓋房政策蓋起新房,多次與李洪賢勞動,讓他逐步減少喝酒,多勞動鍛煉,謀劃核桃、花椒種植,走上脫貧之路。
沒有路,談何發展?路,是他最大的牽挂。在王文濤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朱苦拉村委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工作的三年裡,全村團結一心,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洛西小組到朱苦拉小組路面硬化7.2公裡,和尚田小組到下味口小組路面硬化11公裡,和尚田村內路面硬化2公裡。水電路基礎設施及群眾的住房、就醫、就學、飲水等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幫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貧困戶面貌煥然一新。2013年,朱苦拉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53戶971人,貧困發生率82.1%,貧情深、貧面廣。到2018年,貧困人口減貧至10戶1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42%,人均年度純收入達到了7200元,朱苦拉村委會順利通過脫貧攻堅考核驗收,脫貧出列。
縣住房城鄉建設局挂鉤幫扶朱苦拉村,局干部職工談起王文濤,大家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他是局辦公室主任趙前程眼裡的業務能手,夜裡凌晨跟他要扶貧數據,王文濤也能立馬從床上跳起來幫他查閱﹔他是局干部孔敬菊眼裡的熱心腸,放假文濤回賓居鎮看望父母,孔敬菊讓他來縣城局裡幫忙錄扶貧數據,王文濤一口答應,坐上班車趕過來支援。“還欠著他一頓飯”,趙前程哽咽的說道。王文濤春節到局裡幫忙完善貧困戶檔案時,趙前程還許諾請文濤吃頓飯為表感謝,未曾想,再也未能兌現諾言。
朱苦拉村民時常都說:“小王就是我們朱苦拉人!剛來時以為他這麼年輕可能來了也待不久,誰知道在這個應該結婚成家的年紀,一來就為我們村奉獻了三年,我們村的變化離不開他的付出。”
熱愛駐地的“小鋼炮”
2018年8月20日,王文濤成為一名光榮的預備黨員。
“什麼叫不忘初心?回到最初便是踏實,可能不有為這裡干了多少事,但是開始的地方總是那麼麼熟悉,當一個人適應了能好好睡覺的地方,可能就是最直白的熱愛!”2018年12月3日王文濤朋友圈寫道。
“平川鎮從“土”到“高大上”的轉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正潛移默化的發展改變,真正跟黨走,同心逐夢。”2019年3月17日王文濤朋友圈寫道。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青年路上無怨無悔。”2019年5月1日王文濤朋友圈寫道。
“五四之時,牢記剛毅堅卓。無奮斗,不青春。”2019年5月4日王文濤朋友圈寫道。
“提質增效,脫貧鞏固提升看見了曙光,希望越來越好!”2019年5月20日王文濤朋友圈配圖紅美人朱苦拉柑橘種植示范基地寫道。
“天干物燥,保護青山綠地。紅色黨旗指引,黨員先鋒敢擔當。巡山護林防火要響應,形成常態。”2019年5月22日王文濤朋友圈寫道。
王文濤就是一面旗幟,是萬千“鋼炮”中的一枚。
王文濤在開展工作的同時,仍不忘強化黨性,加強學習,還寫了一大本《讀書筆記》。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吾日三省吾身,以偉人的標准要求自己,雖然達不到偉人的高度,但能讓自己不斷進步”。
“雖說王文濤身子矮胖,但是他走起路來有勁!上個月巡山,他扛著黨旗沖在第一個!”朱苦拉村村監委主任褚亮回憶道。共產黨員走到哪裡都是一面旗幟,一顆螺絲釘,哪裡需要就扎到哪裡去。由於工作扎實,業務精湛,王文濤被列為大理州脫貧攻堅督促考評人才庫人員,多次被抽調參加縣級、州級、省級交叉檢查工作,先后代表賓川縣到麗江、漾濞等地檢查學習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和經驗。他總是利用每一次機會,觀察學習,把好的東西帶回平川鎮、帶回朱苦拉村,與村官戰友們分享。他與村黨總支一起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朱苦拉柑橘種植示范基地發展模式可行性,結合朱苦拉中國小粒咖啡發源地的優勢,成功孕育了賓川縣朱苦拉咖啡協會、朱苦拉互助社、朱苦拉育保養殖合作社、朱苦拉勞動力轉移合作社,協助成立“兩新”組織黨組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建扶貧“雙推進”,為朱苦拉脫貧致富探索出了新路徑。同時,結合傳統村落建設,依托百年咖啡的品牌效應打造朱苦拉魚泡江流域旅游路線、百年咖啡電商銷售、宣傳渠道,切實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戶收入穩增基礎。
“今天雖然累也值得,就像我媽說的:隻有健健康康,盡職盡責,無愧於心,我們都放心。多麼簡譜的話,卻道出了諄諄教導,實際父母要求的並不多,可能就缺少陪伴。”王文濤在朋友圈2019年5月12日凌晨寫道。
“鄉愁,有些時候最難表達的就是鄉愁。服務一方。愧對的太多。”王文濤在朋友圈2019月5月27日凌晨寫道。
每每到凌晨,夜深人靜的時候,王文濤坐在朱苦拉村村委會院子中每每抬頭仰望心空時、望著朱苦拉村的點點家燈時,最放不下、最牽挂的便是他的親人,可就連母親對他健健康康的期許,如今,卻再也未能兌現。王文濤是孝順的好兒子、好兄長。2017年,父母在賓居鎮老家為他蓋了新房,作為家中的長子,王文濤主動站出來說“爸!媽!我是老大,家裡也不容易,雖然我現在每個月收入雖然不高,但是我也自己掙錢了,駐村也花不了什麼錢,你們給我蓋的新房,家具我自己買!以后弟弟也由我負責!”王文濤的父母在家務農,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是農民的兒子。朱苦拉村遠離平川鎮中心集市,路途曲折,每周都要到平川街採購一周的蔬菜和食材,王文濤總是主動做好后勤服務。這一習慣潛移默化帶回賓居老家,每次有機會回去,他都會習慣性的給節約的父母買好一周的蔬菜、食材,才放心的回到朱苦拉村。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服務朱苦拉人民,是王文濤的“初心”﹔實現朱苦拉人民脫貧,是王文濤的“使命”。他是組織眼裡的好黨員,村干部眼裡的好同志,村官排裡的好戰友,父母眼裡的好兒子,孩子眼裡的好哥哥。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他用青春年華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奉獻,書寫了對朱苦拉村脫貧攻堅事業的執著追求,表達了對朱苦拉貧困群眾的傾情付出,他是全中國8900多萬名黨員中的一員,是我們黨組織投放在雲嶺大地的一枚“堅強鋼炮”。就是這萬千“鋼炮”在雲嶺大地扎根集結筑成雲嶺鐵軍,使得賓川縣於2018年9月順利脫貧,全省決勝脫貧攻堅成功在望。
朱苦拉的山不那麼高就好了,路不那麼蜿蜒就好了,可這就是朱苦拉的魅力。山路為何如此蜿蜒曲折,那是因為心有牽挂﹔咖啡為何如此飄香,那是因為勇士的血汗澆灌了她!文濤有句“名言”:“哪怕干飛鴿牌村干部,也要有做永久牌工作的決心。”惡劣條件的朱苦拉需要王文濤堅強,王文濤隻有堅強才能扎得住朱苦拉。他還未能聞到朱苦拉紅美人柑橘種植示范基地果熟的芬芳,還未能看到他送糖貧困戶家孩子畢業的証書,還未能為父母多盡一絲的孝道,還未能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朱苦拉仍在守望,我們仍在奮斗。“鋼炮”雖去,仍卻堅強!千千萬萬枚“鋼炮”仍在一線戰斗,扶貧工作仍未完成,“鋼炮精神”還在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