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扶貧一線的大學生

2020年06月25日08:54  來源:新華網
 

“沒想到南疆農村和印象中的完全不同,沒想到村民這麼熱情,也沒想到這一年裡我的進步這麼大。”行將結束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前進鎮亞貝希村的一年“駐村”生活,田恬用了三個“沒想到”來概括自己的感悟。

2018年,亞貝希村成立了“青年學子實踐工作站”,在給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等學習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實習生搭建語言實習平台的同時,強化補充基層扶貧力量。2019年7月,新疆大學維吾爾語專業的大三學生田恬和5名同學來到亞貝希村,開啟為期一年的實習。

出生、成長在北疆,田恬和同學們對南疆所知不多。“以前隻聽說這裡條件比較艱苦,盡管老師向我們介紹過注意事項,但來了后才發現還是有很多不同。”

初來乍到,亞貝希村改變了田恬以往的認知。“村裡有現代化的被服廠、服裝廠和核桃加工廠,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按照村裡的安排,田恬和同學們各自成了村裡產業項目的日常負責人。此前未曾接觸過產業運作的他們從零開始,每天為員工打考勤、計件和管理檔案,定期了解每一名村民的家庭狀況。

“剛接手時我很困惑,為什麼要天天入戶?但后來發現,很多村民家裡的情況隻有通過入戶才能掌握。”田恬說,如今她已對分管的村小組了如指掌,和不少村民都成了朋友。

田恬和同學們的第二個職務,是亞貝希村的夜校老師。每周四晚,亞貝希村的村民服務活動中心都成了全村最熱鬧的地方。由於擁有雙語優勢,田恬和同學們的國家通用語言課程通俗易懂,受到了村民的廣泛歡迎。“經常下課后還有人追著我們問。”

讓她感到高興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可以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流。“走在路上,不時會有村民主動同我們打招呼。”她說。

“我們剛來時,村裡除了跳麥西來甫就沒有別的文娛活動。”田恬和同學們還發現,村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文體活動卻依舊單調匱乏,便決心為村裡帶來些變化。她和伙伴們編排節目、組織快閃,在場上既擔任主持人,又擔任演員,撐起了村裡文體活動的一片天。近一年時間裡,他們先后參與組織了近40場文體活動。

過去,南疆鄉村交通不暢,信息閉塞,各類農產品和加工品銷售渠道有限。田恬和同學們到來后,為亞貝希村搭起了向外的“橋梁”。“去年9月,我們開了家網店,將村裡的木耳、核桃和生產的被褥等都搬上了網,還為產品設計了商標。”田恬告訴記者,同學們還自發向親友推介,在朋友圈裡廣泛宣傳亞貝希村的扶貧產品。

在扶貧專干、新疆大學青年教師楊磊的支持下,他們還開設了名為“楊老師的扶貧日記”的微博賬號,並先后拍攝制作了30余部短視頻,將視角擴大到村庄變化的每一個場景。

大學生們的鏡頭記錄著鄉村的變化,鄉村的變化也見証著這些年輕人的成長過程。從南疆駐村必過的“跳蚤關”,到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田恬和同學們已逐漸告別過去的稚嫩。“剛來的時候也很想家,但村民們對我們都很熱情,很快便消除了陌生感。”田恬說,有時隨村干部走訪入戶一上午,返回宿舍時滿口袋都是村民送的核桃和桑葚。

如今,田恬和同學們已融入亞貝希村,把自己當成了“村裡人”。他們感慨,哪怕休假回家一周時間,村裡的變化也很大。2019年,亞貝希全村實現脫貧,村集體收入達到49.2萬元。

今年初,同學們主動申請留在村裡協助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們便井然有序地開展一天的工作,向村民們宣講防疫知識,還一起拉橫幅、制作雙語宣傳單、錄制“疫情小喇叭”。

“盡管只是實習,但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很高興能夠參與到亞貝希村脫貧致富的工作中,這段經歷也讓我受益頗豐。” 田恬說。(記者孫哲)

(責編:王醒、王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