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道光》扶貧人物系列報道——

“菇神”常明昌:我既做了扶貧,扶貧也成就了我

——33年40多個縣區 效益超36億元

人民網記者 王醒

2020年04月17日09:37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編者按】2020年是脫貧收官之年,在決戰攻堅的前線,那些奮斗在基層的扶貧人以他們的行動和信念為武器,向“貧困”發起了總攻。他們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貧困地區的發展之路,也照亮了人們的心。面對扶貧這樣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作,他們有什麼想法,又是如何解決了一個個困難,完成了自己使命?人民網扶貧頻道記者近期對四位扶貧人進行了採訪,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的故事。

常明昌

在常明昌的辦公室裡有一顆碩大無比的靈芝,辦公室牆上“菇神”兩個遒勁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常明昌是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院的教授,被譽為山西省現代食用菌產業奠基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蘑菇專家”。

“蘑菇”,也讓他與扶貧結下了深深的緣分。三十年來,常明昌從未停止扶貧事業,他常說:“我既做了扶貧,扶貧也成就了我”。

把科研做在大地上

1992年,是一次偶然的經遇,讓當時還在山西農業大學潛心做科研的常明昌走上產學研之路。

“那一年我到北京出差,在麥當勞吃飯時得知麥當勞的一個門童一個月工資是400塊,是我工資的4倍還要多!”這讓常明昌思考:論文寫得再好也終究是紙上談兵,隻有將自己的研究轉化為生產成果,才能獲得利益、體現出知識的價值。

回到學校后,常明昌著手創建山西農大食用菌科技服務中心,決心走食用菌栽培推廣的道路。經過3年多的刻苦鑽研,常明昌用堅韌克服了一道道難關,掌握了一整套生產技術。

常明昌設計的養菇大棚

科研取得成績后,常明昌開始思考如何將實用技術推廣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開拓出一條新路。通過實地調研,他開始指導農民利用房前、屋后、大棚、地窖、窯洞以及其它閑置的空地做食用菌庭院式栽培。他還為此設立免費技術咨詢電話,及時給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經常深入農戶具體指導,反復講解,幫農民解決食用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小蘑菇種出大事業

1999年,常明昌在安澤縣蹲點扶貧

1999年,常明昌應邀來到國家級貧困縣——臨汾市安澤縣蹲點扶貧,這一“蹲”就是9個月。9個月裡,他往返安澤100多次,行程達6萬多公裡。“那時候每天穿梭於大棚之間,三伏天就穿著背心站在河灘、樹林裡給農民朋友講課,農民賺到錢了,我覺得再累也值了。”

他幫助安澤縣建成了30個大型食用菌生產基地,從第一年的110萬袋產量到第二年的330萬袋。隨后,常明昌在安澤縣又建起了山西最大的香菇基地,生產規模達到500萬袋。

1999年,常明昌在樹林裡為村民講課

為了解決產業化生產滅菌問題,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比較了國內所有設計方案和方法,請教了許多專家,探索出了一套連體式雙保險滅菌新方法。不僅如此,他還設計了“母子鵬”,供兩戶農民共同使用,降低成本。他設計出的培育方案,能讓將廢棄果木渣變廢為寶。

兩年的時間,常明昌為該地區新增產值4000萬元,昔日被用來燒火的樹木枝條、玉米芯、秸杆、鋸末等,變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財源,使這個多年來一直被貧困困擾的國家級貧困縣——安澤縣,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首先嘗到了甜頭。

科研與扶貧都要“久久為功”

自此以后,常明昌便再沒有停下他的扶貧事業……

33年來,他先后在臨縣、汾西、廣靈、昔陽、陵川、萬榮等全省40多個縣區開展社會服務和科技扶貧,在實踐中發明了抹泥牆栽培靈芝、香菇、猴頭新模式,創立了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在高平、廣靈、左雲、澤州、清徐、堯都區、太谷等地建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靈菇、繡球菌、杏鮑菇、靈芝、猴頭、北冬虫夏草基地,社會經濟效益約36億元。

常明昌將實用技術在多地進行推廣

“以前做科研沒底氣,因為不知道做出來的成果是不是有用,通過扶貧,我就能知道最該解決哪些問題,這樣做出的科研更踏實、更精准”。常明昌認為,是扶貧促進了科研,讓科研更接地氣,更容易轉化,隻有在實踐中摸索學習,才能知道科技扶貧應該以什麼為抓手。

如今,貧困地區農民老齡化嚴重,為了讓農民少辛苦一點,常明昌提出了農業生產工業化。“在貧困地區開展農業生產不能‘五花八門’,要推行標准化生產,隻有這樣才能夠長久,這也是我在幾十年的扶貧工作中一點一點認識到的。”

科研是常明昌畢生的事業,扶貧讓他的人生更加充實。“無論是扶貧還是做科研都需要‘久久為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說。

常明昌的養菇車間

(責編:王醒、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