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逼”出高質量發展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長江經濟帶四年巨變

2020年04月09日09:06  來源:科技日報
 

  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長江流域各省的發展共識。“龍頭”長三角已然騰飛,帶動長江經濟帶巨龍起舞。

  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春寒料峭擋不住南京重大項目“加速跑”。

  3月30日,南京市127個重大項目同步開工,總投資1347.81億元。其中,有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有科技創新、商貿提升、文化旅游、總部基地等樓宇載體項目,還有教育、民生、城建、社會服務等公共領域項目。

  長江經濟帶集聚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均佔全國40%以上,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長江經濟帶建成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2019年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繪就了一幅新的國家戰略藍圖。

  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長江流域各省的發展共識。“龍頭”長三角已然騰飛,帶動長江經濟帶巨龍起舞。

  生態提優,長江沿岸生機勃發

  “現在一年收入30萬左右,比捕魚時高,人也輕鬆舒服,再也不用擔驚受怕過日子了。”

  在鎮江市長江村,捕了30多年魚的戴小兵,2018年起告別“水上漂”的生活。如今的他在揚中市油坊鎮中灘村租了100多畝養殖水面,開始轉產做養殖生意,見到他的人都喊他“戴總”。

  讓沿江近28萬名漁民轉身上岸的,是長江生態保護事業中的歷史性一幕——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

  禁捕后,長江村成立了“老漁夫長江大保護志願服務隊”,通過轉產轉業,漁民已經從過去的環境破壞者變為生態保護者。

  “以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倒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當務之急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說。

  漁民收網上岸另謀生路,候鳥組團歸來蹁躚飛舞,水清岸綠成為濱江公園……4年來,這樣的和諧之變在長江兩岸越來越多地發生著。

  在重慶渝北區銅鑼山,12個大型有水礦坑打造銅鑼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已初具雛形,部分礦坑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

  2012年,該區域採石場全面關閉后,遺留了41個大小廢棄礦坑,如大地上的瘡疤。現在,這裡統籌開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統修復治理,規劃串聯其中。目前,廢棄礦坑已治理2300畝。

  記者在武漢市江夏區廟山產業園花山礦區採訪時看到,經過3年多治理,花山礦區原本寸草不生的廢棄採石場,通過清除危石、削坡整形、礦坑回填等方式,栽種近4萬株楊樹、楠木、桂花等綠色植物。

  花山礦區是湖北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2016年至今,全省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976個,治理恢復面積5.26萬畝。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湖北省將繼續把保障長江沿岸生態安全放在首位,抓好湖北長江干支流兩岸10公裡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突出生態功能,進行系統性、整體性修復。

  搬遷企業,搬出創新發展的新天地

  “2019年,長江江蘇段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主要入江支流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91.1%……”

  2020年1月16日,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江蘇”聯組會議,副省長趙世勇“晒”出了江蘇水環境質量“成績單”。

  這份成績單背后,是江蘇鐵腕治污的決心和舉措。近三年來,江蘇沿江八市共關停化工企業2491家。

  2019年,沿江11省市累計“搬改關轉”化工企業958家,其中包括位於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線1公裡范圍內的化工企業44家。

  在鐵腕治污、嚴守紅線的同時,如何做到進退有度,讓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長江經濟帶的主旋律,成為一道必考題。

  去年5月,常隆化工、金隆生物、華捷化工、臨江化工等4家企業與常州高新區簽訂騰退意向書。取而代之的是高端綠色化工、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汽車及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制造、綜合物流等產業,計劃引進“兩特三新”產業及其他先進制造業項目18個左右。

  沿江省份中率先出台《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實施方案》的湖北省,也在產業政策執行等六個方面予以支持保障,投入資金約6億元。

  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共有196家沿江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這不僅解決“化工圍江”問題,也推動化工企業轉型升級。據統計,2019年1—10月,湖北省石化行業增加值增長7.8%,實現

  業務銷售收入4337.8億元、利潤27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25.3%。

  在湖南湘潭竹埠港,騰籠換鳥、退二進三的產業結構調整正在進行,28家污染化工企業全部關停,一座集商貿物流、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生態休閑等現代產業於一體的新城日漸崛起。

  目前,上海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步伐加快,安徽、四川、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扎實推進,湖北、湖南、四川創新型省份加快創建,合蕪蚌、重慶和浙東南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順利。

  2019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1.46萬億元,同比增長7.1%,高於全國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佔全國的44.5%,佔比持續提升。

  生態補償,連通脫貧致富與環境保護

  生態產品總價值是GDP的2.73倍、農民以綠水青山入股分紅……在國家三大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的江西,當地良好的生態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好山好水“賣”出好價錢。

  在長江下游,《安徽省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於2018年1月出台,生態補償機制在安徽省全域實行。浙江與安徽兩省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資金、產業、人才等補償方式正逐步探索。

  生態補償不光是輸血式補償,也要造血式補償,通過生態補償,長江沿岸不斷提高地方發展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在雲南境內陡然急轉。這裡是多山高原地區,也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從1989年起,國家在包括金沙江流域地區實施了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但是,有了“生態”卻無“生計”成為貧困山區的新問題。對於雲南來說,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是同“一個戰場”上的“兩場攻堅戰”。

  為此,雲南重點圍繞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產業三個方面打好生態扶貧“組合拳”。

  目前,全省聘用生態護林員達到17.04萬名,每人每年平均增加9000多元收入,共帶動17.04萬個貧困家庭、70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此外,雲南還種植木本油料林種植面積5150萬畝,核桃、澳洲堅果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之首,成為貧困地區的“鐵杆庄稼”“綠色銀行”,涌現出雲南核桃、臨滄堅果、魯甸花椒、怒江草果、昭通竹筍等一批助農增收明顯的地方特色林產品,為產業脫貧攻堅厚植優勢。

  如今,金沙江沿岸已是繁花似錦、百果飄香的樂園,沿江行走,在不同的區域都可以看到蔚為壯觀的經濟果林。(記者張曄 趙漢斌 劉志偉 俞慧友 吳長鋒 雍黎 張蘊 盛利) 

(責編:孟哲、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