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決勝脫貧攻堅 打好收官之戰

白鋒哲 張培奇 范亞旭 王帥杰

2019年12月09日08:26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河南省南陽市: 決勝脫貧攻堅 打好收官之戰

綿三山而帶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漢。在我國南北過渡帶,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這便是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河南省南陽市。

南陽人是驕傲的。昔日諸葛躬耕地,今朝南水北調源。一方文化,綿延千年,孕育出醫聖張仲景、科聖張衡、智聖諸葛亮等璀璨群星﹔一江清水,蜿蜒自流1000多公裡,穿過黃河,最終抵達北京,潤澤著缺水的華北大地。

南陽人又是深沉的。幾千年悠久農耕史及獨特地理位置,造就其全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糧食核心產區的地位。但傳統農業大市、省內人口最多、貧困人口最多等現實,促使其始終在思考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課題。

南陽人更是不服輸的。三年時間,由2016年全省脫貧攻堅工作考核位居18個地市倒數第一,到2017年上升10個名次,再到2018年躍升至全省第二,共有3個貧困縣摘帽,843個貧困村退出,62.3萬人脫貧。

肩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使命任務,在決勝脫貧攻堅階段,南陽是如何集中力量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的?有何特色和亮點?當前整體工作思路是什麼?

南陽市委書記張文深表示:“要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把開展主題教育作為脫貧攻堅的‘加油站’,把脫貧攻堅作為主題教育的落腳點。要強化產業幫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要讓‘醫保救助’‘政福保’等惠民措施最大程度惠及農戶﹔要用干部辛苦指數換取貧困群眾幸福指數,讓黨的陽光普照每一位貧困群眾。”

亮點之一:聚焦水源涵養地綠色產業發展,全力抓好產業就業“兩業”攻堅,搭建扶貧脫貧“增收鏈”

產業發展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那麼,南陽該如何干、怎麼辦?

一方面,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陽更要高擎綠色發展理念,保護水質和生態,發展綠色產業﹔另一方面,南陽有著無與倫比的農業優勢,素有“中州糧倉”之稱。

綜合考量之后,南陽確定,全力抓好“兩業”攻堅。在產業發展上,大力發展“花、果、藥、菌”等綠色農業產業,發揮好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在促進就業上,持續深化“千企幫千村”活動,加大扶貧車間建設,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在這種思路引領下,南陽各地扶貧脫貧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在宛城區,一株株艾草變身為艾灸、艾條、艾絨等百余種產品行銷各地,並通過種植和就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種艾貧困戶人均年收益達4000元以上,涉及艾草產業的貧困戶脫貧率達100%﹔在臥龍區,一朵朵月季花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也帶動4000余戶農戶走上致富路﹔在西峽,一枚枚香菇加工出口后每年創匯達78.2億元,將眾多貧困戶吸納到食用菌產業鏈上……此外,唐河縣的紅薯和花生、內鄉縣的薄皮核桃和生豬養殖、南召縣的辛夷、新野縣的肉牛、鎮平縣的金魚等產業,正在成為帶動脫貧的強大引擎。

初冬時節,走進淅川縣九重鎮仁和康源軟籽石榴扶貧基地,70歲的貧困戶王洪周正和老伴兒一起為石榴樹做管護。王洪周一家7口人,有3個在讀學生和一個癱瘓在床的女婿,女兒常年在外打工。他家的10.5畝耕地以每畝每年800元的價格流轉給基地,基地又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的管理費返租倒包給他來管理。“平時除除草,農忙時鎮村干部會來幫我們干活,孩子放假也會下地干活,現在日子終於好起來了。”

據了解,仁和康源軟籽石榴扶貧基地涉及16個行政村,按照“政府+公司+基地+農戶+金融”,以“三權分置、利益共享”的模式,惠及農戶1806戶7245人,其中貧困戶147戶598人。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南陽各縣區把抓好產業扶貧放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持之以恆抓好產業扶貧,探索了內鄉牧原“3+N”、鎮平想念食品“1+5”、南召“林+N”等產業就業扶貧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多措並舉開發就業崗位,帶動更多貧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形成了產業支撐脫貧增收的良好態勢。在產業發展中,全市共發展415個“一村一品”村、19個專業鄉鎮、8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亮點之二:推出醫保救助、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政福保”工程等創新性舉措,筑牢致貧返貧“防火牆”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在南陽,79%的貧困群眾屬因病因殘致貧。疾病成為南陽脫貧攻堅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2017年7月,南陽在全國率先開展“醫保救助工程”,對患有慢性病和大病的貧困人口自付費用部分,由政府出資重點補助,在原有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的基礎上,實行慢性病救助保險,報銷比例超過90%。

“報銷在醫院,4次同時算﹔不用到處跑,還能少付現。”自此,“醫保救助工程”在貧困群眾中樹起口碑。截至今年11月,“醫保救助工程”累計救助264.16萬人次,補助金額達2.07億元。

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節點,因病致貧群體、生活困頓殘疾人、無人照料的孤寡老人群體及因突發意外致貧群體成為脫貧工作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如何讓這部分群眾順利脫貧、防止返貧擺在了南陽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2018年起,南陽市扶貧辦聯合殘聯、民政、衛生、財政等部門,出台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鼓勵各縣市區根據當地情況開展不同形式的救助供養模式探索,通過民辦公助、政府購買等手段,逐步建立起分散互助和集中托養相結合、縣鄉村三級供養點互為補充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體系。

馬山口鎮福星托養中心是內鄉縣設立的兩個特困人員集中托養點之一。去年5月20日,這家民營康養機構經過縣殘聯、民政、衛健委等部門改造驗收后,接收了首批全縣10個鄉鎮的60名供養對象。在福星托養中心,女護工王書俠的丈夫郭運景是一名供養對象。“老郭2011年腦出血后重度偏癱,我天天在家照顧他,沒法出門掙錢。”王書俠說,現在,丈夫生活治病都有政府兜底,自己當護工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全家煥發出“重新再來”的活力。托養一個人,脫貧一家人。目前,這種探索在南陽各縣、市、區已鋪展開來。

天有不測風雲。有些意外突發事件發生后,找不到責任人,或者賠償義務人沒有能力賠付,這都會讓一個幸福的家庭滑入貧困的深淵。針對這種情況,南陽市拿出1000萬元財政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撬動1億元社會保險資金,對見義勇為救助、意外事故救助、未成年人溺水死亡救助、自然災害救助、交通事故救助、救助人員意外救助和特困群眾重病醫療救助7項等七類“急難”事件實施救助,緩解家庭困難。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醫療費用支出較大,在正常報銷之后,繼續享受“政福保”救助,報銷金額最高達5000元。

“政福保”工程自2018年啟動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共賠付1117起,賠償金額達1992.4萬元。

亮點之三:發揚“黃牛精神”,讓貧困戶在干部幫扶下,補足精神之鈣、力拔貧困之根,激活脫貧攻堅“動力源”

沒有人是天生的窮命,沒有哪裡是天生的窮地。“南陽黃牛”聲名遠播,位居全國五大良種黃牛之首﹔在脫貧攻堅中,南陽人身上潛藏的“黃牛精神”更是被充分激發出來。

2017年2月,社旗縣李店鎮脫貧攻堅工作到了緊要關頭。恰逢鎮黨委書記外調,在家休產假剛38天的李店鎮鎮長郭存便回到了工作崗位。帶著婆婆和襁褓中的嬰兒,郭存走遍了全鎮22個村……下車干工作,上車奶孩子,在“一鎮之長”和“愛女之母”兩個角色中,她選擇了抱著孩子堅守崗位。

在扶貧干部的傾情投入下,南陽各地貧困群眾激發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從內心深處樹立起富起來的勇氣、志氣、豪氣,實現了“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唐河縣城郊鄉王庄村56歲的村民王萬才,前些年因殘疾的兒子久治不愈而悲觀厭世,加上妻子體弱多病,整日借酒消愁,2015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改變從2016年2月13日幫扶責任人、唐河縣直工委副書記郭有霞的到來開始。那天,面對遍地空酒瓶的小院、凌亂的房間,郭有霞直言不諱:“老王啊,人很多時候就是活個精氣神兒,隻要你打起精神,再大的難事兒那都不是事兒。今天,咱就先從收拾你的小家開始!”郭有霞說著拿起掃帚開始打掃起來。王萬才滿臉窘態,自覺“人要臉、樹要皮”,讓人家城裡來的一個女干部給自己打掃衛生,顏面何在?

收拾完庭院,郭有霞便同王萬才一起謀劃發展生產,建議他擴大種植規模、改善種植結構。租種鄉鄰土地、種植地膜西瓜、套種脫毒紅薯,加上閑時務工收入,2017年王萬才家年人均收入達到5800元。於是,他第一個主動要求脫貧摘帽。2018年春節,王萬才揮毫寫下了“濃墨芳菲扶貧大業千秋畫,春潮澎湃追夢征程一路歌”的對聯,橫批則是“小康在望”。懷著對精准扶貧的感恩之情,王萬才陸續寫下數十篇脫貧日記,后經出版社出版,鼓舞了更多貧困群眾,讓他們增強了自主脫貧的信心。

幾年來,在扶貧干部與貧困戶的共同努力下,南陽涌現出數不清的扶貧脫貧感人故事。其中,唐河縣脫貧典型王萬才榮獲第二屆全國脫貧攻堅優秀案例最美人物,內鄉縣縣長楊曙光榮獲2019年度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桐柏縣殘疾人脫貧致富典型、獨臂的村黨支部書記李健榮獲“全國自強模范”殊榮。

能不能攻堅拔寨,拼的是精神,靠的是作風。南陽廣大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戰中攻堅克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使命和擔當。作為河南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轄市,南陽還有4個貧困縣、269個貧困村、19.54萬農村貧困人口,任務依然艱巨。但是隻要全市上下堅定必勝信念,一鼓作氣、全力沖刺,扎扎實實推進工作,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定能高質量奪取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

(責編:王瑤、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