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貧扶困共圓京郊小康夢——從“在那裡”系列推介會看北京低收入幫扶工作

李慶國 蘆曉春

2019年11月20日08:53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幫貧扶困共圓京郊小康夢 ——從“在那裡”系列推介會看北京低收入幫扶工作

“‘在那裡’北京低收入特色農產品推介會”現場。

門頭溝區馬各庄村高山稻、大興區小黑垡村蘑菇、密雲區黃土坎村鴨梨、房山區二站村蛋白桑茶……11月12日,一場名為“‘在那裡’北京低收入特色農產品推介會”在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舉辦,來自全市8個區的14種低收入地區特色農產品現場做了展示和宣傳。

據了解,“在那裡”推介會是北京市低收入產業幫扶系列宣傳推介活動,近期還將舉辦以高端休閑民宿、專業合作社等為主題的系列推介會。因此,推介會是對低收入地區特色優勢農產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對北京市低收入產業幫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據北京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把幫扶工作作為打好三大攻堅戰的一項重點任務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來抓。經過近3年的工作實踐,北京市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體系,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全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24元,同比增長17.1%,快於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1個百分點。

圍繞一個總體目標 確定兩類幫扶對象

根據實際,北京確定了低收入幫扶工作的一個總體目標,即確保“十三五”期間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農民平均水平。到2020年,力爭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的低收入勞動力實現就業﹔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戶全部納入民政社會救助范圍,實現“應保盡保”﹔所有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低收入標准線,低收入村全部消除。到2020年,“三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確保低收入農戶中沒有一個適齡學生因貧失學輟學,促進低收入農戶家庭全部參加醫療保險,低收入農戶危房問題全部得到有效解決。

北京雖然沒有國家標准下的貧困人口,但比照全市富裕起來的農戶和村,還存在相對貧困。對此,北京市結合實際,經過科學測算,確定了“低收入農戶”和“低收入村”這兩個相對貧困意義上的概念,作為北京開展脫貧攻堅的對象。

目前,北京以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11160元為基本標准,綜合考慮家庭財產及消費支出等情況,將符合條件的農戶家庭認定為低收入農戶﹔將村民人均收入明顯低於全市農民平均水平,低收入農戶數量超過本村農戶總數的50%並達到一定規模,村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的行政村認定為低收入村。

在實踐中,北京堅持低收入農戶識別認定以“既要算、又要看”為基本原則,既看農戶收入情況,也看家庭財產和支出等情況,確保將生活困難的農戶識別出來。2016年,按照“自願申請、入戶核查、民主評議、村內公示、鄉鎮審定、公示公告”的認定程序,共認定低收入農戶7.26萬戶、15.6萬人﹔按照“自願申請、鄉鎮審核、鎮內公示、區級審定、公示公告”的認定程序,共認定低收入村234個。

形成“三位一體”格局 明晰低收入四個特征

目前,北京市形成了專項幫扶、行業幫扶、社會幫扶“三位一體”的幫扶工作格局。其中,在幫扶資金上,2016-2019年市級財政共安排9.6億元專項資金,轉移支付至各區,體現了真金白銀的幫扶決心和力度。

北京的低收入農戶在哪裡,有什麼特點?從統計數據來看,全市低收入幫扶對象具有明顯的四個特征。

首先,主要集中在山區。從2016年數據看,約83%的低收入農戶、95%的低收入村集中在山區或半山區。特別是,近年來為保護山區生態環境、涵養水源,大面積關閉了煤礦、礦山,並對水源保護區等實施了嚴格的產業政策調控,山區發展進一步受到限制。

其次,老幼病殘佔比大。從2016年數據看,全市低收入人口中,55%沒有勞動能力,60歲以上老人佔40%,有殘疾証的殘疾人佔23%,患有長期慢性病或大病佔27%,在校生佔10%。此外,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除在校生外的低收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佔89%。

第三,就業不充分、不穩定。從2016年數據看,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就業率僅60%,低於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率30多個百分點。

第四,轉移性收入是主要來源。由於無勞動能力人口多、有勞動能力的就業不充分,低收入農戶工資性收入比例偏低,政策性轉移收入佔比較高。以2017年監測數據看,轉移性收入佔46.3%,比全市農民平均水平高37個百分點。

建立五項工作機制 實施“六個一批”幫扶措施

經過多年實踐,北京低收入幫扶工作形成了規范化、制度化、體系化的體制機制,為全市低收入農戶和村如期實現脫低摘帽奠定了制度基礎。總的來看,目前北京已建立了精准幫扶機制、動態管理機制、分工推進機制、統計監測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等低收入幫扶的五項工作機制。

這五項機制有亮點,也有溫度。如在精准幫扶機制上,北京結合低收入成因及幫扶需求,制定“一村一策”“一戶一策”精准幫扶措施,並明確了具體到村到戶的幫扶責任人﹔在動態管理機制方面,明確對家庭人均收入超過11160元的低收入農戶,2020年之前持續監測和鞏固幫扶,不提前退出﹔在分工推進機制上,確定了52項具體幫扶任務,涉及市級41個單位。

深入實施了“扶持產業、促進就業、山區搬遷、生態建設、社會保障兜底、社會力量幫扶”的“六個一批”精准幫扶措施。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堅持幫扶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強化產業和就業幫扶﹔對無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對山區低收入農戶加大山區搬遷和生態建設幫扶力度﹔此外,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幫扶工作,形成合力。

其中,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吸納就業的載體,是低收入幫扶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形成長效幫扶機制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強低收入村戶“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3年來,市級財政安排的9.6億元幫扶資金,專項扶持低收入村戶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共支持產業項目725個,包括特色林果、特色種養殖、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分布式光伏、林下經濟等,惠及全市3萬戶低收入農戶。

近年來,在北京財政資金的直接幫扶和引導下,全市低收入地區涌現出了一批初具規模的特色優勢產業。為了對低收入地區特色優勢農產品做一次集中展示,同時展示全市低收入產業幫扶成果,經各區農業農村局的精心挑選,共有14種特色農產品參加了“‘在那裡’北京低收入特色農產品推介會”,由產品推介人對產業發展背景、產業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機制、產品特色、銷售渠道等現場做了介紹和宣傳推介,通過活動也展示了北京低收入村戶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精神面貌。

(責編:王瑤、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