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一線的“五心書記”胡小明

——記2018年度“全國脫貧攻堅先鋒人物”

2019年10月29日11:30  
 

胡小明作為國家能源集團派駐涼山州布拖縣覺撒鄉博作村駐村第一書記,兩年多來,扎根高原,履職盡責,帶領干部群眾奮發作為,被當地彝族同胞親切的稱呼為盡心、用心、熱心、愛心、操心的“五心書記”。

不摘窮帽誓不還

“村上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脫貧摘帽奔小康還有差距,我不能走!”今年2月,扶貧干部胡小明作出了一個讓家人和同事都意外的決定——在兩年駐村期滿后,選擇繼續扎根涼山州布拖縣覺撒鄉博作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那裡,是四川大涼山深處最為偏遠的山村,卻也是胡小明最為牽挂的地方。

2016年2月,在國家能源集團四川能源公司江油發電廠任職的胡小明主動請纓,響應中央脫貧攻堅號召,選擇到深度貧困彝區挂職。“到最艱苦的地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有意義的事情。”兩年多來,胡小明不計個人得失,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帶領博作村的干部群眾改變觀念、發展生產,使這裡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今年9月21日召開的中央企業助力四川脫貧攻堅推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徐福順就各中央企業對四川省及涼山州的脫貧幫扶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包括胡小明在內的優秀扶貧干部提出表揚。胡小明先后榮獲國家能源集團優秀共產黨員、涼山州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和脫貧攻堅奉獻獎等殊榮。

筑底強基 培育發展內生動力

“進村的道路牛羊糞便隨處可見,柴草農具雜亂堆放﹔田野坡地光禿禿一片,沒有冬種的任何跡象﹔一群滿臉污泥的孩子睜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著我這位不速之客。”2016年3月,胡小明第一次走進博作村時,眼前的景象讓他火熱的心一下子沉重起來。

博作村是布拖縣最為偏遠的山村之一,面積33.37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860米,落差達300米以上。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彝族同胞受制於不便的交通和落后的生產方式,全村223戶1077人中有近半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而且全村地廣人稀、居住分散,村裡以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為主,脫貧難度可想而知。

村裡越是落后,胡小明深感肩上的擔子越重。到任之后,他在四川能源公司及村兩委的大力支持下,迅速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然而一開始很多村民對他這個挂職第一書記並不買賬,認為這個挂職第一書記肯定待不了多久就要走人。

語言的障礙和生活的不適,沒有難倒漢區來的70后扶貧干部胡小明。為了盡快摸清村情,他走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走訪了所有的農戶,甚至因爬坡上坎造成膝關節損傷,但他沒有吭一聲。后來從自行車、電瓶車換成自家的小汽車,他換了幾茬交通工具,為的只是更加高效地開展工作。

三年來,胡小明真抓實干,盡心盡力地開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貧困戶精准識別、安全住房建設、村容村貌整治、村民技術培訓等等無不滲透。在他的努力下,博作村獲捐太陽能熱水器79套、愛心文具書籍600套、愛心衣物1000套,部分村民還擁有了電磁爐、方桌、洗衣機、電飯煲、電視機等生活用品。

但與改善居住、道路、生活條件相比,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要更加困難。兩年來,胡小明僅帶領村兩委干部開展“五洗”(洗手、洗臉、洗腳、洗澡、洗衣服)宣傳活動就達18次。

筑底強基,凝聚民心。通過狠抓“四好創建”和宣傳教育工作,如今的博作村黨支部已經成為一支講團結、能戰斗的基層堅實堡壘,帶領村民有效改變了不信科學信“畢摩”(巫師)等陳規陋習,使群眾逐步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

點滴改變,不僅來源於扶貧干部將先進的理念帶進去,還在於他們帶領村組干部走出去。胡小明先后組織多批干部群眾到成都、重慶等發達地區學習考察產業模式、種植養殖方式和銷售渠道,進一步開闊視野,培養信心,打破“夾皮溝裡無發展”的思想禁錮,有效增強貧困彝族同胞向往美好生活、努力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教育扶貧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每天清晨,從覺撒鄉博作老呷幼兒園裡傳出的陣陣讀書聲,是這個小山村裡最動聽的聲音。這個由國家能源集團援建的幼兒園,建筑面積140平方米,2016年9月10日開工,於當年底竣工,考慮到博作村村域跨度大、路途遠,之后又增建了一所幼兒園。目前,全村幼兒入園率達到100%。

幼兒園的興辦,為彝族孩子適應小學階段的漢語教學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幫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而這些,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由於當地薄弱的教育基礎,在勸學這件事上,胡小明可是沒少費心思,與包村干部一起入村入組勸返逃學在家的孩子,成為駐村之初的經常功課。

博作村四組阿力結日之子阿力大戶經常逃課,胡小明入戶7次,反復與家長溝通,講解教育的重要性,最終與家長達成了共識﹔五組特黑菲鬼家女兒輟學后被他多次勸返入學,目前成績名列班級前茅﹔二組貧困戶黑惹社日家初二學生黑惹拉貴輟學打工,在與家長、本人和用工方多次協調下,胡小明通過微信轉賬800元路費,使其得以復學。

“隻有興教育、練內功,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才能拔窮根、挪窮窩,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因為有在教育扶貧上的清醒認識,讓胡小明不忍心看到一個孩子因為種種原因而輟學。

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盡己所能,胡小明通過積極與布拖縣教育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利用國家能源集團幫扶資金精准實施覺撒鄉“一村一幼”建設,在全鄉新建和改建各兩所幼兒園,2017年春季解決了全鄉3至6周歲300余名幼兒入園問題。

在教育這件事上,胡小明還有更為長遠的考慮。他還設想通過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全村營造遵師重教的氛圍,讓博作更多的孩子能受到高等教育,以經濟杠杆帶動村民各種思想意識的改變,擯棄成規陋習,縮短與現代文明接軌的時間。他期望博作村能走在布拖縣鄉村發展的前列,教育雖然見效慢,但卻是最根本的。

如今的博作村,在村委會、在田間地頭、在集居點,到處都有農民夜校的影子,花椒、李子科學種植,牛羊豬魚科學養殖,“防艾禁毒”宣傳,尊老愛幼、厚養薄葬、嫁女不賣女、關愛婦幼健康等都納入了農民夜校宣講范疇。同時,利用影視設備入組放映各類宣傳片、愛國電影,宣講黨的政策,傳播現代科學知識,深受群眾喜愛,一批“倡樹新風,感恩奮進”的四好示范戶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黨的政策關懷下,經過一代接著一代人的執著攻堅,這個大涼山深處的彝族村落,在胡小明任期內終於迎來了質的飛躍——老百姓吃得好了,住得好了,觀念變了,笑容多了。“看到群眾眼神中那種由衷的感激和喜悅,這就夠了,工作沒有白做,努力沒有白費……”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記者看到,胡小明的眼睛含著情不自禁的淚花。

發展產業 栽下致富“搖錢樹”

想要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捐贈和愛心隻能解決一時之憂,激發內生動力,找到一條持續增收的途徑,才是脫貧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使命的光榮和責任的重大讓胡小明在摸索適合博作村發展的路子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為了增加知識儲備,各類種植、養殖群成為了胡小明與外界聯系最為緊密的途徑。為了讓村民了解養殖經驗和市場信息,他建立了“博作村養殖交流群”,將收集的大量信息發布到群裡供與村民分享。

在充分考察調研后,2017年,胡小明多方籌集資金並帶領村干部引進花椒苗23000株,全村戶均發放100株,今年少量花椒樹已挂果,明年將進入豐產期。通過一年發展,博作村已重點培養出6至10戶花椒種植大戶,他們將作為榜樣帶動全村花椒基礎產業的壯大。積極爭取國家能源集團四川能源公司支持,解決了村黑牛養殖合作社15萬元的資金缺口,助力博作村集體經濟發展。

老支書蘇呷次拉在博作村屬於文化底子優、思想意識高、內生動力強的極少數。經過深入的思想工作,老支書在胡小明的“鼓動”幫助下,不僅原有的細甲魚養殖更加成熟,而且試養成功600隻土雞,通過改建圈舍轉變養殖方式,走上了科學養殖的道路,如今家裡的40頭西門達爾牛和40頭布拖黑豬長勢良好,經濟效益明顯。

蘇呷次拉很快成為全村致富能人,帶動了其他規模化家庭牧場的發展,在布拖縣率先實現了村級牛、羊、豬、魚、雞養殖全覆蓋,通過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與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並舉,開創了集體經濟發展與能人帶頭大戶示范並重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全村產業發展找准了路子,發展家庭農場邁開了步子,推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打開了口子。

為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胡小明在集團挂職縣、鄉扶貧干部的指導和共同努力下,利用國家能源集團專項扶貧資金200萬元實施博作村綜合環境治理項目,打造出集三級水帘瀑布觀光休閑魚池、駁岸綠化、廊道燒烤餐飲、小規模漂流、廉政休閑體育廣場等於一體的“博作幸福美麗新村”,與初興的博作村測克山萬畝索瑪花海旅游相得益彰。通過環境治理、產業提升,為真正實現彝族同胞“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奠定了基礎。

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三年,在博作村1000多個日夜堅守,胡小明能喊得出每個彝族同胞家庭戶主的名字,他對村情、組情、戶情如數家珍…… 

(責編:杜燕飛、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