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戎文化爍古今——扶貧筆記38

楊一楓

2019年09月20日09:54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登上樓梯,周圍的色調深沉而不陰暗,一步一步,漸漸彷佛回到過去,接觸到歷史的本質。我陪著報社的記者,走進灤平山戎文化博物館。一層、二層,時光在推移,戰國時期的灤平呈現在眼前。

  1976年初秋,灤平縣興州公社的一個村子正在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鄉親們突然聽到了高音喇叭裡傳來了驚人的消息:工地上發現了古墓群!消息很快傳到了縣文物部門,他們立即派人來到現場,於是,便有了當年10月份至1979年春近三年的考古發掘。經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共發掘古墓葬近百座,出土文物千余件。發現了許多青銅短刀、動物形牌飾、削刀、玉石飾件等文物珍品,具有非常明顯的土著民族特色。這是灤平考古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大規模發掘,據縣專家王國平介紹,“山戎文化”這個概念由此誕生。

  從1976年到1993年考古發掘,揭開了西周至春秋時期處於奴隸社會階段的山戎族神秘的面紗。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唐虞以上有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這說明,在唐堯、虞舜的上古時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居住於中國北方。據灤平山戎文化博物館館長張艷平介紹,近年來考古與史料証明,事實上,山戎自為一族,在春秋戰國前一度相當強大,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之、屠和、無終諸國。山戎勢力強大,不斷南下侵擾中原,與鄂、齊、燕、晉等中原諸國,屢次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歷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諸國也不斷攻伐山戎。

  從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帶,以林中狩獵和放牧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山戎人在游牧的同時,逐漸開始了農耕。山戎曾栽種冬蔥和戎菽,享譽塞北。《管子·戎篇》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

  春秋末期,山戎逐漸衰落,后被消滅掉。王國平說,承德是古老山戎民族的腹地,灤平是山戎人活動的核心區域之一,所以灤平所出土的文化遺存是比較“原汁原味”的山戎文化。

  出了博物館,來到山戎文化森林公園,公園三山環抱,青翠圍繞,遠遠地看去,公園中心廣場有一尊巨大的雕像。走進了一看,是一個半蹲著的人身,托著下巴,令人吃驚的是,他托著的是“青蛙”的下巴。原來這是山戎的圖騰--蛙面人身雕像。這尊雕像高高地蹲在這裡,給整個廣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周圍群山上風吹樹葉的沙沙聲竟然也有了奇瑰的格調。

  來灤平之前,沒有想到這裡會有這麼深的歷史文化積澱,也沒想到這裡的文化潛力是這樣的深厚,這積澱這潛力給我們發展旅游來帶動脫貧和促進鄉村振興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灤平縣挂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

(責編:初梓瑞、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