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楚雄:一條跨越千年的小康之路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左旭東 魏小兵 鄧俐 王帥杰

2019年08月22日08:59  來源:農民日報
 

  

  武定縣插甸鎮老木壩村一處牆壁上繪著的傈僳族圖案。高迪 攝

  

  ①在元謀縣現代種業科技園區工廠化育苗基地,工人們正在搬運育好的種苗。高迪 攝

  

  ②在永仁縣蓮池鄉查利麼村秧魚河新村,中國婦女報記者(左)正在採訪彝族繡女。本報記者 魏小兵 攝

  

  ③在大姚縣咪依嚕民族服飾制品有限公司,彝族繡娘們正在加工手工刺繡產品。高迪 攝

  

  武定縣貓街鎮貓街村的胤澤農業出口蔬菜基地內長勢喜人的蔬菜。本報記者 魏小兵 攝

  烏蒙磅礡、哀牢秘境,地處滇中腹地的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這裡自然風光優美奇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同時,這裡集“邊遠、民族、貧困、山區”於一體,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現象復雜、貧困類型綜合,是我國西部民族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日前,由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主辦的全國“三農”媒體總編輯赴楚雄脫貧攻堅主題採訪活動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1家媒體的50多名代表走進楚雄,近距離、全方位地觀察和學習楚雄精准脫貧攻堅工作的重大成就和經濟社會發展經驗。

  楚雄經濟基礎差,首先差在自然生存條件,山地面積佔全州總面積的90%以上,江河沿岸的平壩及盆地所佔面積不到10%。山高、坡陡、箐深、缺水、缺地等,散布在深山裡的貧困村落,塊塊都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短板”。其次是人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全州總人口274.8萬,其中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人口96.6萬人。

  那麼,楚雄州脫貧攻堅的成績單怎樣呢?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34.3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4.5萬人,貧困行政村從644個減少到188個,貧困發生率從12.25%下降到2.5%﹔2017、2018年連續兩年綜合績效考核排名雲南全省16個州市第一名﹔在2018年雲南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中,楚雄州分列全省第二和第四名。

  2017年,楚雄州牟定縣、姚安縣成功摘掉貧困帽子,姚安縣群眾滿意度測評名列全省第一。2018年,雙柏、南華、大姚、永仁4個貧困縣順利摘帽,實現了零漏評和零錯退,群眾滿意度位居全省33個貧困縣前列。目前,隻有深度貧困的武定縣尚未摘掉窮帽。

  扶貧搬遷“挪窮窩”

  “我們彝州各級黨員干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信心決心,緊盯重點難點,堅持目標標准,堅持問題導向,以釘釘子精神,把脫貧攻堅往深處做,往實裡抓,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打贏打好整州脫貧攻堅戰。”近日,記者在武定縣採訪時,聽到州委書記楊斌的一席鏗鏘話語。

  武定縣貧困人口總量、貧困發生率、深度貧困人口佔比均位列楚雄州10個縣市第一,脫貧任務佔全州的1/3。基於歷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該縣還有未脫貧貧困鄉鎮2個、未脫貧貧困行政村68個、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943戶25157人,佔全州貧困人口的55.7%,貧困發生率9.88%,成為全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採訪團一行人走進武定縣獅山鎮西和村委會永吉村紅土田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隻見整齊排列的黃色樓房、綠意盎然的行道樹苗、嶄新的太陽能路燈……

  “安置區居住樓房為鋼混結構6層,每套房屋約90平方米。”武定縣易地扶貧搬遷紅土田集中安置區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局副局長張加亮向記者介紹,該安置區距離縣城4.5公裡,建有安置房11棟29個單元,涉及全縣11個鄉鎮建檔立卡貧困戶343戶1881人,是楚雄州最大的集中安置點。

  “搬遷戶隻需自籌1萬元即可拎包入住。”張加亮表示,根據有關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房補助標准為2萬元/人,拆除舊房可另獎補0.6萬元/人。至4月30日,該安置區343戶易地搬遷群眾全部入住。安置區內有4棟樓房被改造為幼兒園,附近還有小學、中學和1家醫院,搬遷戶步行幾分鐘就能實現上學與就醫。

  同時,武定縣通過招商引資,在安置區附近建設建材交易市場和機動車檢測站,優先安排搬遷戶就業,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而在插甸鎮老木壩村,同樣是扶貧搬遷,則搬出了一個美麗的少數民族村落。老木壩村原是深度貧困的傈僳族山寨,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345戶人家,其中217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人口佔了近2/3。過去的老木壩村危房眾多,產業單一。

  據楚雄州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士金介紹,2018年,雲南省委組織部在開展定點幫扶工作中,經多方協調,爭取到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省級示范村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綠化等項目,共投入建設資金750萬余元,將老木壩村打造成美麗宜居示范村寨。

  “村裡新建了村史館、黨員活動室、公廁、民族文化廣場、休息亭等,但傳統民居基本是在土木結構基礎上加以修繕,並未大拆大建。”老木壩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張自福介紹。如今整個老木壩自然村分為老村和新村,其中新村的34戶屬易地扶貧搬遷,該部分村民的原有房屋已全部拆除,並實現復綠復墾。1個月前剛種下500多棵楊梅樹,由本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將其打造為帶動村民增收的新產業。

  經過幾年的扶貧投入,老木壩村的村組道路、電力、廣播電視、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都已完備,180戶危房完成改造,住在山腳地質災害易發區的40戶貧困戶也獲得了易地搬遷的安居房。村裡發展了蔬菜、核桃和中藥材種植,不少村民還通過武定壯雞、黑山羊等特色養殖實現了增收。

  像老木壩村這樣的村庄,武定縣還有很多。這些貧困村普遍存在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上學難、增收難的“五難”狀況。其中,307個村庄被列為基礎設施特別薄弱村。

  武定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段海說:“過去3年,武定縣累計整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9.8億元,硬化農村公路2708公裡,全縣建制村公路100%硬化,村民小組公路通達率達99%、村組道路硬化率達90%、村間道路硬化率達95%﹔完成飲水安全建設工程685件,有效保障了12.3萬人的安全飲水。”

  “十三五”期間,武定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782戶11238人。全縣共設集中安置點36個,集中安置搬遷對象2220戶8957人(建檔立卡1767戶7357人),分散安置562戶2281人(全部為建檔立卡戶),城鎮安置建檔立卡人口6018人。目前,全縣20278戶農村危房改造已如期完成,307個基礎設施特別薄弱村的改造提升也全面完工。

  2016-2018年,楚雄全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3萬戶5萬多人。建設城鎮安置點143個、安置34599人,佔總搬遷人口的67.74%,其中特色小集鎮集中點129個、安置23899人。

  特色產業“補短板”

  “影響‘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就是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打贏脫貧攻堅戰,時間不等人,我們要進一步聚焦這些突出問題,全面排查、精准發力,打好產業扶貧硬仗,實現貧困群眾穩定持續增收,確保脫貧成果得到鞏固提升。”在武定縣發窩鄉阿過咪村委會刀甲易地扶貧搬遷點,正在調研產業扶貧的楚雄州州長遲中華說。

  武定縣發窩鄉阿過咪地處烏蒙山腹地,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世代蝸居在這裡的群眾,行路、吃水、上學、看病、安居、致富,無一不難。近幾年,有6個自然村、178戶727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嶄新的刀甲搬遷安置新村。

  現在的阿過咪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已種植花椒2952畝、石榴2000畝、辣椒500畝、豌豆200畝,花椒、石榴逐漸成為阿過咪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真正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楚雄州創新實施“規劃引領全覆蓋、項目資金扶持全覆蓋、主體帶動全覆蓋、利益聯結機制全覆蓋”四個全覆蓋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原則,指導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穩糧、強畜、促特、興果、融合”的思路,以近期抓糧、煙、菜、畜,中期抓特色經作與林果,常態化抓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精准選擇有市場、效益好、覆蓋廣、帶動強的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攥緊拳頭培強做大。

  來到武定縣貓街鎮貓街村的胤澤農業出口蔬菜基地,露天菜地和大棚裡各類蔬菜長勢喜人,農民正在田間地頭忙著打理。發展高原特色蔬菜產業,為這個貧困村引來了“活水”。據了解,貓街鎮所轄15個行政村均為貧困村,2018年底,貓街、百子和倉房3個貧困村實現脫貧出列。

  村民錢紹蘭大半輩子在山裡種地,一直沒能甩掉貧困的帽子,然而去年她卻順利脫貧。2016年3月,雲南胤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貓街鎮550多畝地,建起了山區高原特色精品出口蔬菜種植基地。該公司副總經理李勇介紹,“武定縣地勢較高,正好可以利用其高山反季節冷涼氣候發展高原特色蔬菜。”錢紹蘭在蔬菜基地打工,每年能拿近2萬元的工資,此外還有合作社的分紅。目前,像錢紹蘭一樣在貓街村蔬菜基地打工的貧困戶有幾十戶。

  貓街鎮副鎮長楊紹君向記者介紹,當地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由貓街村委會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全村39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合作協議,以滬滇幫扶產業合作項目資金482.5萬元入股胤澤農業,作為貧困戶資產收益股金,公司收益按5%分配給合作社,合作社將收益的20%留作村集體收入,80%二次分配給貧困戶。去年貓街村委會獲得5萬元以上集體收入,貧困戶戶均分紅500元。

  通過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帶動貧困戶脫貧是武定縣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重拳之一。過去3年,武定縣在產業發展上下足了功夫,先后建成以白路、環州為主的5萬畝早青豌豆種植基地,以貓街、高橋等地為主的5萬畝高山綠色蔬菜基地,以及獅山鎮櫻桃、己衣鎮芒果、東坡鄉柑橘等一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同時,還引進並培育了康騁中藥材等農業龍頭企業31家,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培育了578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153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1990元。2014年初至2018年底,武定縣共減貧18873戶75413人,貧困發生率從36.46%下降到9.88%。

  在楚雄州有一種共識,扶貧產業能否長效、牢靠不牢靠,關鍵在於建機制。楚雄州採取“23496”的工作思路和措施,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普遍推行“雙綁”模式,即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綁定發展,以及“產業+村‘兩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等綁定模式。在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建立以入股分紅、訂單、電子商務、打工就業為主要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全州共有499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7.9萬戶30.05萬人發展扶貧產業,主體帶動覆蓋率達到100%。

  時下,武定縣的產業扶貧還在加緊推動,以武定雞、黑山羊、生豬、肉牛為主的9個特色畜禽養殖點正加快建設,111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項目也將啟動實施……

  十萬大軍“拔窮根”

  在楚雄採訪期間,一行人經常聽到“十萬大軍抓扶貧”的說法。楚雄州委副書記李明給出了解釋:全州12636個基層黨組織和103個鄉鎮8240名干部職工,1100個村(社區)3558名干部,14892個村(居)民小組17434名干部,40215名農村50歲以下在家黨員,31017名機關事業單位挂包干部,2768名駐村工作隊員,共同組成“十萬扶貧大軍”。

  “十萬大軍”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分工與責任明確定位。楚雄州有一套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12345”工作法,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強組織、聚力量,選干部、育人才,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攻堅動力,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武定縣脫貧攻堅任務重,楚雄州則統籌整合各種資源,從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深度貧困地區重點傾斜,切實做到政策、投入、力量等三大聚焦。

  在政策上,制定出台《支持深度貧困縣武定縣打贏打好2019年精准脫貧攻堅戰二十七條措施》《關於解決武定縣發窩等鄉鎮有關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十條工作措施》,做到條條有項目支撐、條條有資金來源,真正體現政策特惠、傾力支持。

  在投入上,堅持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0%以上安排到深度貧困縣和貧困村,2019年全州計劃投入整州脫貧資金88.35億元,其中武定縣將投入16.68億元。

  在力量上,動員全州力量向深度貧困地區發力,實行州委書記、州長“雙挂包”武定縣負總責當總指揮,2018年先后兩次增加武定縣的挂包幫扶力量,從州級41個部門增派結對幫扶干部1408人,從州級71個單位向武定縣新增派91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州級152家挂包單位中有71家在武定縣挂包。

  楚雄州注重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採取項目化推進方式,組織實施農村黨建全面升級,著力在黨支部規范化達標創建、黨建脫貧“雙推進”“雙促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組織覆蓋質量、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上實現新突破。

  “全州深入開展‘五個年’工作和‘十個一’警示教育,持續開展‘廉潔扶貧’專項行動、脫貧攻堅專項巡察、遵守紀律專項談話和承諾踐諾活動。各級黨委、政府切實履行好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當好總指揮,聚焦考核評估指標,查漏項、補短板、固底板﹔駐村扶貧工作隊堅守一線,吃住在村、當好先鋒﹔開好黨員會、貧困戶會議、村民小組長會、戶長會‘四會’,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每一個環節都抓住抓牢。”楚雄州委常委、紀委書記趙安升對記者說。

  山高、彎急、坡陡,羅干莫村是武定縣東坡傣族鄉最偏遠的村組。從武定縣城到羅干莫村的路途雖僅有100多公裡,車程卻要3個多小時。全村104戶41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89戶351人。4月3日,武定縣公安局經偵大隊教導員李文芝與同事走訪幫扶的羅干莫村貧困戶返程時,因避讓一位橫穿公路的孩子,車輛失控撞向農田擋牆后側翻,造成4人不同程度受傷。李文芝經搶救無效,於次日凌晨7時不幸犧牲,生命定格在了45歲。這天,距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整縣脫貧摘帽預定期限僅剩下272天。

  “李文芝犧牲后,幫扶貧困戶的接力棒在全州公安系統繼續傳遞。目前,李文芝包保的4戶18人和武定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包保的15戶60人已全部脫貧出列。”楚雄州副州長、公安局局長馬聞向記者介紹。

  今年以來,全州從脫貧攻堅一線提拔使用干部177人,2018年,10名被表揚的鄉鎮黨委書記均被提拔重用,其中就包括被州委評為“楚雄州擔當作為的優秀基層干部”的80后“白發書記”——大姚縣灣碧鄉黨委書記李忠凱。

  今年是楚雄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全州正集中優勢兵力,以武定縣為主戰場,以堅決的政治態度、堅定的工作信心、堅強的統籌保障,向深度貧困發起“總攻”。全州著力實施“1133”戰略,堅持“十萬大軍”抓扶貧,聚焦脫真貧、真脫貧,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確保深度貧困縣武定縣脫貧摘帽,圓滿實現2019年整州脫貧目標。使楚雄州成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直過民族“曾經一躍跨千年,今朝跑步奔小康”的生動實踐。

(責編:張桂貴、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