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白天驕陽下在村子裡的種種工作時的片段,此時沒有次序地躍入腦海,身上的緊繃狀態好像還沒有徹底放鬆,於是打開手機,想看看微信裡人們都在說什麼。
記得最初接觸微信的時候,是在外地採訪,當時看到人群中有個時髦的女郎一會兒把手機放在耳邊聽,一會兒又放在嘴邊講,不是打電話那樣一直放在耳邊,當時很好奇。很快自己便用上了微信,有一段也迷上了微信,漸漸地好奇感和新鮮感沒有了,微信只是變成了社交的工具。那時朋友圈和微信群一時興起,甚至還出現了許多現象。比如朋友圈的“越喜歡晒什麼越缺什麼”,微信群的“潛水”“群暴力”以及“一言不合就踢人”。
后來,因為工作忙和興趣的轉移,便很少看群裡的信息了,為了信息和情面,還是保留了很多群。慢慢地,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看群,不再
在群裡說話。要說話就是有事。
剛打開微信,就有個朋友問候我,問我扶貧的情況。我給他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他聽了后很感慨也很感動,建議我在群裡發發自己的扶貧感受和情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扶貧中來,集合各種力量多為貧困群眾做事。他的建議讓我心裡一動,馬上挑了幾個比較活躍的群,發了介紹和邀請,邀請更多的人用各種不同的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扶貧,哪怕是幾句問候。
一經發出,立即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和響應,我去洗澡的時候,微信的綠色小標不斷響著,有私信也有這幾個群的回音。再次躺上床,打開微信,在眾多熱情的回信兒中,有一條特別扎眼的微信跳了出來:別再在這兒說扶貧了,我自己都窮成個狗,還扶別人!緊接著,又有一個人響應,說了很多諷刺的話甚至人生攻擊的話。接著群裡一片“死寂”。大家也許等著看我怎麼反應吧。
我並沒有立即憤怒回懟,也沒有被他們影響,而是喝了口水,做好睡覺的准備,又在群裡繼續介紹完自己一個為殘疾群眾提供書刊的計劃,然后關機、充電、熄燈、睡覺。
早晨6點醒來,打開手機,一大堆私信進來,是幾個同群的朋友對兩位的冷言冷語的憤慨,並且紛紛勸我回擊或者退群。再看群裡,這些規勸者並沒有一個在群裡發言。我笑了笑,說好滴,謝謝,回頭聊。然后就起床去吃早點了。在去村子的路上,我給朋友們做了個統一的回復:謝謝大家關心,我會一如既往地努力,我希望每個人都多干實事,這不只是在幫別人,也是在幫自己,隻要做事,你就會遇到風風雨雨,你要做的就是隻管做自己的事,然后對冷言冷語一笑而過。
在田地裡幫著一位老鄉除草,蹲了一陣,站起身,聞到了綠色的清新﹔用手遮住陽光遠望,汗水讓內心歡暢﹔一片烏雲飄來,下起了雨,跑著躲進村部……
回想昨夜的微信,看著窗外淋漓的雨,我心底有種莫名的滿溢的充實的興奮的感情涌起,迎著風雨在天地間闖蕩。東坡先生在幾百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中吟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灤平縣挂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