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農科院果樹所小漿果研究室主任劉成(中)在為種植戶講解日光溫室藍莓種植技術。
閱讀提示:遼寧省是全國藍莓產業化、規模化栽培最早的省份,同時也是藍莓主產區與優勢產區,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和扎實的技術積累。得益於遼寧省農科院的科技支撐,遼寧藍莓產業發展領先,特別是設施藍莓栽培技術世界領先﹔遼寧的藍莓日光溫室面積最大、質量最優。經過10多年的發展,遼寧的藍莓栽培面積已近10萬畝,產量達2.5萬噸,藍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藍莓是國際公認的集營養與保健為一體的第三代水果之王,國內剛引進時可謂“貴族水果”,二兩半一小盒的藍莓就能賣到五六十元。在遼寧省農科院的大力引進推廣下,如今經過10多年的產業發展,遼寧的藍莓栽培面積已近10萬畝,產量達2.5萬噸,藍莓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遼寧省農科院副院長袁興福說,遼寧是全國藍莓產業化、規模化栽培較早的省份,同時也是藍莓主產區與優勢產區,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和扎實的技術積累。遼寧藍莓產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設施藍莓栽培技術世界領先,得益於遼寧省農科院為首席單位的遼寧省小漿果科技創新團隊的有力支撐。目前遼寧的藍莓日光溫室面積最大、質量最優。
選育適種品種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美國等國家引種、試栽藍莓,並進入生產種植階段。由於“追新”和“跟風”思想的影響,以及追求種苗利益驅動,引進之初出現盲目引種現象,品種混亂、配套技術跟不上,導致一些地區栽植的品種不適宜、管理技術不配套、效益低,嚴重影響了新興小漿果產業的建立、興起和可持續發展。
遼寧省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通過出國考察、合作交流等途徑引種藍莓、樹莓進行試驗研究,並得到了遼寧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支持。在省農科院原院長陶承光的帶領下,2006年起承擔了遼寧省科技廳的“藍莓、樹莓新品種引進與篩選”等農業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011年-2017年承擔國家科技部“北陸藍莓、海爾特茲樹莓品種關鍵栽培技術區試與示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藍莓、樹莓新品種選育”科技支撐項目。“藍莓、樹莓新品種及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陶承光向記者介紹說:“通過田間保存、離體保存方法建立了種質資源圃體系,保存藍莓樹莓資源92份,備案9個藍莓品種。初步劃定出東部濕潤氣候區為遼寧藍莓最適合栽培區,沿海溫和氣候區為藍莓適宜栽培區,中北部寒冷氣候區為藍莓次適宜栽培區。”
以鮮果銷售為主選擇口感好、果實大的都克、藍豐、藍金等半高叢、北高叢藍莓品種,早、中、晚熟品種搭配﹔設施栽培選擇北陸、伯克利等品種,亦可選擇奧尼爾等南高叢藍莓品種﹔以加工、冷凍果用途為主可選擇果實成熟期較為集中、出汁率高、豐產的北陸、美登等半高叢、矮叢藍莓品種。
攻關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菌根真菌篩選與利用、藍莓設施栽培技術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省農科院首次提出了遼寧省藍莓、樹莓種植區劃,並率先開展藍莓設施栽培技術研究,首創藍莓日光溫室栽培技術體系。藍莓日光溫室栽培技術包括研究日光溫室品種、栽培密度、解除休眠升溫時間、配方施肥、採后修剪等關鍵技術指標。
“選擇品種很關鍵,重新換要耽誤不少時間。”丹東偉鵬藍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偉告訴記者,前些年他剛做藍莓時,就想著產量要高,但是品質不高,“我剛剛淘汰了兩個品種,佔我種植面積的70%左右。通過省農科院果樹所科技特派團專家的指導,幫我們選擇品種並提供技術支持,讓我們少走了不少彎路。”
在引種的同時,果樹所大量配置藍莓、樹莓等雜交組合,培育雜交苗1萬株,並篩選出綜合性狀突出的優系正在開展區域試驗,其中藍莓新優系“藍祥”“藍熙”和“春光”,通過省種子管理部門組織的專家組鑒定,這些優系在將來有望應用於生產,在調整品種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藍莓新品種選育奠定了較好基礎。
助力“藍莓之鄉”
7月13日,“2019中國·大連(庄河)藍莓文化節”在庄河開幕,記者發現開幕式現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節目表演,也不是好藍莓評選擂台,而是遼寧省農科院擺在現場的科技咨詢台,坐在台前的省農科院大連分院院長魏永祥等專家被藍莓種植戶團團圍住,不停地向他們解釋各種問題。
提起魏永祥在庄河藍莓種植戶中那是有相當大的名望,大家遇到種植上的難題都會找他。庄河市桂雲花鄉三道嶺村的於紅艷原來種草莓,在前年買了400棵苗改種藍莓,剛栽上挺好,可不長時間整個全黃了。她告訴記者:“我剛種時對藍莓的特性不懂,不知哪裡犯病了,找到魏院長后,他分析說土壤不太適應藍莓,換土就好了。去年我收入5萬元,一斤賣60元。今年4月初賣了1400多斤,平常剪枝什麼的都是他們來指導。”
呂濱是庄河市豐碩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藍莓已經種了9年,家有暖棚13畝。今年在藍莓快成熟時發現葉片打蔫,魏永祥說這是棚內溫度高了,透點氣就好了。“當初發展藍莓特別是建設溫室大棚,政府都給我們做了水電路配套並給予補貼。”呂濱說。
目前,庄河藍莓栽植面積已達到3.2萬畝,已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鏈條,並涌現出多家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庄河藍莓美名已享譽全國,獲得全國首家國家地理標志認定和“中國藍莓之鄉”美譽,庄河也成為遼寧省藍莓“一縣一業”示范縣。
根據大連市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和遼寧省農科院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需要,應大連市政府請求,2015年遼寧省農科院與大連市政府共建,在大連庄河市設立大連分院,主要開展果樹、花卉、糧油作物等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魏永祥來分院前是果樹所小漿果研究室主任,根據庄河主導產業的需要,當時被派到大連分院擔任副院長,后擔任院長。分院的成立解決了庄河市科技落地”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記者到庄河市大營鎮四家村宏嘉藍莓合作社的種植基地採訪時,正趕上藍莓採摘。合作社的董國棟介紹說:“我們的種植計劃都由農科院的專家制定,對我們進行剪枝、施肥等各種技術指導。以前一年就剪一次,藍莓結果有些少,在專家的指導下定量定品質,有春剪、夏剪、採后剪與促花剪,一年四次修剪。合作社種了1400畝地的藍莓,在採摘高峰時需要700人,一天採摘40噸。”四家村黨支部書記張德海說,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全村近1000畝地種上了藍莓。
談起省農科院對庄河市藍莓產業起到的科技支撐作用,庄河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都興日很有發言權,他以前多年擔任庄河市果樹局局長。他說:“當初庄河市的領導就想著怎樣通過農科院把新品種、新技術引到庄河來,雙方合作之后派來的專家也是以果樹小漿果為主。庄河這幾年藍莓無論面積擴大還是產量提升、品質的提高都和農科院專家分不開。庄河的藍莓在技術支撐上沒有后顧之憂。”
支撐藍莓產業
今年夏季少雨,對露地藍莓種植來說是求之不得,藍莓在採收季節最怕下雨。因為藍莓種植的門檻較高,投資較大,前幾年還沒有種植效益,普通農戶一般投資不起。因此藍莓先是由企業做起來,再帶動農戶。很多企業也是由工商資本轉投農業而來,因而更需要種植技術。大多藍莓企業稱之為農業科技公司,從企業的名稱也能看出來他們對農業科技的渴望。
“沒有他們(專家團隊)寸步難。”丹東市振安區湯山城鎮龍升村的藍莓種植戶郝思義直言。他是在丹東瀚林藍莓科技公司帶動下,包了80畝地開始種植藍莓。瀚林藍莓一共種植了2000畝,瀚林藍莓董事長曲榮東在國外考察后,自建了一個冷庫,把挑選好的藍莓包裝好后進行打冷處理,這樣便於長途冷鏈運輸,在旺季時一天出貨15噸左右,
曲榮東說:“我們公司不了解農業,專業也不是學農的,科技特派團起了很大作用,對我們的技術指導非常成功。這個模式是真正意義的‘科技+企業+農戶’,一畝地2萬元收入,公司收入增加了,農戶也從中受益。”
大連金穗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其中藍莓溫室面積生產85畝,冷棚100畝,露地100畝。該企業從成立起就與省農科院果樹所簽訂藍莓生產技術合作協議。企業用人以流轉地所有者及當地村民為主,常年用工量為30人到40人,果實採收期日人工用量達到200人以上,解決了當地留守農民就業崗位,增加其經濟收入。
省農科院果樹所小漿果研究室主任劉成說,雙方合作以來,在果樹所溫室藍莓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支持下,產量逐年上升,2015年以后溫室產量穩定在畝產3000余斤,2018年產量達到26萬余斤。
遼寧豪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地處遼西綏中縣王寶鎮王寶村,公司在果樹所的支持下,不但種植藍莓,還建起了組培室進行育苗,年育苗在1000萬株以上。記者在組培苗生產車間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人工接苗。“我們都是訂單生產,8公分到10公分的苗一棵賣1.5元到2元。”豪遠農業公司董事長陳偉介紹說。
今年三月份在育苗時發現苗發黃,不知道怎麼回事,公司找到負責技術的果樹所小漿果研究室專家王興東,他過來看了一圈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主要是工人澆水沒有按照技術標准去做,要求3天一澆必須要澆透,看似澆透了,實際沒有澆透。”王興東向記者講起了服務企業中的一個小細節。別看是個小問題,可是為企業挽回了幾萬棵苗10萬元的損失。
從遼南到遼北,從遼東到遼西,現在都有藍莓種植。遼寧省氣候溫和、酸性土壤較多,適合發展藍莓。袁興福表示,多年來在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省小漿果科技創新團隊共同努力、聯合攻關,攻克了藍莓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以龍頭企業牽動,通過“科技+企業+農戶”的生產方式,使全省藍莓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