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代表灤平縣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其次,我代表我自己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由衷的感謝,感謝娘家人來看我。”雖然有詼諧的元素,但這番話發自內心。《國家人文與歷史》雜志社一行的到來,是我到灤平后第一次接待報社部門到灤平搞捐贈等幫扶活動。
報社對定點幫扶縣的幫扶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全社總動員,開展部門、子報子刊與灤平結對幫扶、共建捐贈等活動是特色幫扶活動之一。
下午,教室外寒風凌冽,教室裡卻春意融融,雜志社對小學校的圖書、設備的捐贈儀式正在進行。當我們接受孩子們為我們帶上紅領巾的一剎那,我恍惚看到了窗外斜陽的金色突然照亮了整個教室,也將我心底一些少年的記憶照醒。
放開父母的雙手,放下撈魚網、玻璃球,走進學校,參加入隊儀式,時光把人生帶入到了另一個階段。那動人而純真的學生時代就這樣展開了,我們不再是獨自一個人,我們是集體中的一員。
孩子們沖向操場的笑聲,把回憶少年時代的我拉回了現實,我愉快地穿過時光裡熱鬧的倒影,隨著隊伍走出校園。第二天一大早,我隨著雜志社一行在國歌廣場開展了重溫入黨誓詞的活動。當國歌聲想起,我們遠眺長城,心潮澎湃,這時時光又奇妙地圍著我打轉,上班第一天的情景,以及入黨宣誓的情景一下走向我,並走入我的身心。
我們開始工作,我們鄭重宣誓,我們告別了單純的課堂走向社會,我們終於把責任和使命扛在了肩上,我們開始心存家國放眼世界。一次次,一回回,我們殫精竭慮、我們不離不忘,再回首時,我們叮囑自己,初心不忘,永遠永遠!
與雜志社總編輯王翔宇道別時,是在他們歸京的路上,路旁有一條小路,通往山谷深處。當地人告訴我們小路的盡頭,有一段沒有列入景區的長城,老百姓叫它野長城。“我們的工作就是和人文歷史打交道,我想去看看歷史的影子,”聽翔宇總編輯這麼說,我“自告奮勇”陪他去看看。
我倆經過一段崎嶇的山路,然后穿過沒有路的荒草叢,當鞋上挂滿了蒼耳、衣服上挂滿了刺的時候,我們在暮色蒼茫中看到了長城。
嚴格地說,這只是一段。這一段往下消失在一人多高的荒草中,往上順著山勢攀到山頂,在快到山頂處斷掉了。據說山后還有綿延的部分。初冬的風吹來,周圍的山穴,竟然都發出嗚咽的聲響,草一起匍匐著,彷佛有什麼事情要發生。暮色好像發自地下,慢慢地輻射開來,籠罩住天地。就在這蒼茫之間,一條時間的記憶之龍橫亙在眼前,從浩渺的時間長河中來,又一頭扎入浩渺的時間長河之中去。隻有在我們眼前這一段露出了“水面”,任我們憑吊和遐想。
有一天,我們都會退休,離開了共同工作的集體,慢慢地走向自己時光的盡頭。
當我們的時光快到盡頭時,一個個孩子卻正在變成少年,他們的時光才剛剛開始;而整個人類、整個世界的時光長河正在奔流不止。
滄海雖然桑田,但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永遠不變。我們堅信,我們堅持,我們奮斗不息。
回到路口,再次道別。汽車的馬達聲漸漸遠去,我又看了一眼“時光的小路”,然后轉過身返回縣城,因為第二天一早還要下鄉。
(作者系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灤平縣挂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