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鐘山指出,商務部黨組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把商務扶貧工作列為商務工作“八大行動計劃”之一,要著力推進有商務特色的扶貧舉措。其中,實施邊貿扶貧與深化電商扶貧、推進家政扶貧、開展對外勞務扶貧同被提及。
“截至2018年12月31日,臨滄市清水河口岸共完成邊民備案5639人,車輛備案3256輛,參與邊民人均增收1.26萬元,參與運輸駕駛員人均增收5.6萬元。”清水河口岸相關負責人向國際商報記者介紹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邊境口岸的交通和民間交往更加便利,每天穿梭在清水河口岸的車流和人流見証了邊貿經貿的繁榮,而邊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也讓臨滄走出了一條邊貿扶貧的新路徑。
臨滄,古稱緬寧,是雲南省管轄的一個地級市,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這裡民族眾多,是中國佤文化薈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全國著名的“核桃之鄉”,也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因此又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
近年來,臨滄市立足沿邊區位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激活邊貿經濟,促進邊民脫貧。據臨滄市商務局副局長李紅芳介紹,臨滄有著長達290.29公裡的國境線,擁有位於耿馬孟定的清水河國家一類口岸和位於鎮康南傘、滄源永和的兩個國家二類口岸,19條貿易通道及諸多的邊民互市點,5條通緬公路。
2015年12月,清水河口岸正式成為雲南省首個允許中緬兩國公民持護照簽証出入境的出境通道。以“通”為本,強化對緬人、財、物“三通”,臨滄邊境地區顯現出一片新的繁榮景象。
隨著口岸邊民互市貿易的規范化管理,互市貿易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臨滄市外貿進出口總額中的重要支撐點。
以清水河口岸為例,該口岸邊民互市貿易市場建設實現了場所化管理、全程化監控、無紙化通關、電子化結算和邊境貿易與脫貧攻堅雙推進的“四化一目標”,極大地改善了口岸貿易環境,為中緬清水河口岸片區、緬甸戶板、滾弄等地邊民提供了相對規范、集中的商品交易場所,為促進中緬貿易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該口岸出口產品以建材、家電、日用百貨等產品為主,進口以農產品、水產品、原礦石等為主。2011~2018年,清水河口岸外貿進出口總額由6.5億元增長到39.89億元,增長5倍多﹔邊民互市由1.5億元增長到25.3億元,增長超過15倍。
昔日的滄源佤族自治縣,由於歷史、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交通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落后的交通嚴重制約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如今走在滄源縣城,富有佤族特色的民居、熱鬧的交易市場、寬闊整潔的柏油公路、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讓人耳目一新。
作為土生土長的滄源人,李紅芳歷數滄源縣的發展歷程和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而邊境貿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8日,滄源佤山機場建成通航,拉近了滄源與世界的時空距離,為當地產業發展、資源開發、旅游開發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和保障,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從滄源縣驅車向西南方向行駛14公裡就來到了永和口岸,聯檢大樓各窗口都在忙碌著,不斷有出入境人員進行出入境檢查,貨檢通道有不少車輛待檢。
邊境貿易增強了當地居民的開放意識、商品意識和市場意識,很多人紛紛加入邊貿隊伍,從邊民互市小額貿易、易貨貿易起家,不斷積累發展壯大,開辦公司,成立企業,逐漸成為支撐當地私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如今,隨著永和口岸聯檢樓、查驗貨場、雲南省面積最大的公用型保稅倉庫等設施建成投入使用,通關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臨滄市開放前沿的作用也將進一步凸顯。
圖為通往永和口岸公路旁的佤族特色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