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階小路兩旁盛開著的各色鮮花,休閑養生的垂釣園,近千平米的健身房,可供採摘的蔬菜種植大棚……走進北京市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小海字村,一派和諧的景象映入眼帘。
今年,通州區112個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市級驗收,15個村庄被授予“通州區第一批美麗鄉村人居環境驗收百分村庄”稱號,小海字村位列其中。這讓人很難聯想到6年前的小海字是一個貧困村。
說起小海字,迄今約有500年的歷史。曾經最輝煌的時候是在上世紀70年代,在糧食生產方面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幟,在“農業學大寨”的背景下,一直流傳著“遠學大寨,近學小海字”的說法。但進入21世紀,小海字沒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2013年,村裡財政赤字300萬元,為了發展經濟,小海字村把在商海打拼30多年的企業家宋長春聘請回村。目前擔任小海字村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主任的宋長春介紹,村兩委會把老百姓"蓋得起房,結得起婚,看得起病,養得起老"作為奮斗目標,把老百姓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堅持"老百姓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來解決"。在村兩委會的領導下,以企業化運營的方式幫助村民致富,經多次開會研討,決定制定全新的發展戰略:發展集文化、旅游、農業生態園為一體的養老產業。
小海字村有400多戶、1000余位村民。在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小村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00位75歲以上老人在村裡建的養老院中養老,養老院免費提供吃住,並有專人照顧他們的起居﹔為大齡未婚青年提供結婚住房、幫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建百姓大舞台活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近幾年,小海字村從“上訪大戶”變成了“零上訪”。
近年來,於家務回族鄉打造“一谷、一鄉、一區”的發展戰略,其中,“一鄉”指生態宜居之鄉,積極承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創建特色文明村庄。清晰的發展定位,為小海字發展旅游養老生態產業奠定了政策基礎。
小海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愛田介紹,從地理位置和環境來看,小海字具備發展養老旅游產業的條件,依托鄉村旅游抓好養老產業,不僅可以滿足本村老人的養老需求,還可以吸引村外乃至北京及周邊老人到小海字村養老。相對較低的養老費用,讓更多的老年人能消費得起。如果能做好鄉村田園養老示范帶頭作用,繼而帶動鄉村農業觀光旅游事業的發展,也能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把養老旅游產業作為主導方向后,小海字村兩委會積極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村民代表和骨干分別到國內外進行考察,引入先進的技術,吸收經驗,以打造綠色農業產業鏈。村內建有園林公園和花園一條街,游泳、垂釣、高歌,採摘等,為老年人營造了養生佳境,也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休閑之地。
據悉,今年小海字還將籌建北京東部最大、最先進的寵物樂園,打造北京最高端的寵物社群。未來,小海字要在綠色有機農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它做成村裡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