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的魅力——扶貧筆記13

楊一楓

2019年07月15日16:44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於營村,離縣城不遠。過了公共汽車站再走一段,往坡下一拐,便進入到兩旁田地的鄉間小路。經過偏嶺村,便是於營了。

路兩旁,是風一吹就婆娑作響、竊竊私語的玉米地,有小河,有野花,有隨處點綴的樹,再往遠看便是綠油油的林子,視野再往上,那是湛澈得一絲不苟的藍天和幾朵隨意飄過的白雲。

就是這裡,將要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提起文化,這裡是古驛道的所在地,悠悠歲月中,那顛簸的馬隊、風塵滿面的行旅曾從這裡經過,或是勇奔茫茫的塞北,或是喜歸繁鬧的京都、天青色的江南。但提到打造文化品牌,人們就有些不知所措。

“從細節入手,從文化切入點輻射,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說到如何在文旅方面做文章,趙振清書記舉了個例子,他指著河道旁的一塊巨石說,在石頭上就可以刻下這片區域的前世今生:明朝之前曾有無數行旅路過這裡,而明朝這裡人煙稀少……這樣即尊重了自然,又瞬間增加了鄉村的文化氛圍。

文化的細節,讓人們在發展求索的路上一下子有了著力點,就仿佛徒步當中看到了路標﹔而工作生活中的細節,則給人以內心的力量。

一次,去一個村子督導工作,駐村工作隊正在推進鄉村衛生環境維護工作。一條干淨的上坡路兩旁,房屋錯落,干淨有序。隻有一位大嫂正在辯解自家門前為什麼經常往外扔垃圾,工作隊員說得口干舌燥,大嫂理由萬千條。旁邊的人悄悄對我說,農村工作不好做呀。我也有些焦躁,突然心底知行合一的念頭浮起,便一句話不說,走過去,開始用手撿垃圾,其他人也紛紛動手撿,接下來的場景就是,沒有一個人說話,都在默默地低頭干活。大嫂愣了半晌,也忙著過來幫忙,很快門前便干干淨淨的了。

回去的時候,大伙兒都在討論工作方法。而我沒有作聲,因為我所獲得的不只是這些。當我走上前去撿垃圾的時候,心裡想的不只是如何推動工作、如何勸說大嫂,而是怎樣做才會使自己感到心安、感到充實、感到果敢。其實,人生當中,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渴望自己具有某一種狀態,這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良知。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認為的,良知會告訴我們怎麼做。

而細節就有這樣的魅力,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當我們感到棘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馬上依據自己內心的良知,從某個小事做起,立即動手。這樣做,你往往就會發現:問題不但可以就此迎刃而解,而且自己內心會感到充實、安然,充滿力量。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灤平縣挂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

(責編:王瑤、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