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萬達集團“丹寨小鎮”助力脫貧

2019年07月10日10:59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圖:丹寨萬達小鎮

丹寨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在2013 年全縣貧困人口為5.13 萬人,其中約85% 分布在深山區,正是“錢在山崖,不苦不來”﹔在2019年盛夏之際,丹寨萬達小鎮悄然立起一面長15米、高4米由1000張照片組成的“笑臉牆”,一張張鮮活面孔的背后對應著一個個擺脫貧困的感人故事,其中一些事例是萬達集團的幫扶成效。

走進新時代,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大扶貧格局,充分釋放社會扶貧潛力。一大批有著家國情懷的企業、鄉土情結的企業家,踴躍加入到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中來,萬達集團正是其中的一員。

2014 年,萬達集團與丹寨縣簽署了扶貧協議,實施“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扶貧模式。怎樣選擇因地制宜的扶貧產業,提高企業參與扶貧的效率,這是個全新的課題,沒有可以照搬模仿的路徑。在這一點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很明確,“萬達投上十幾億元,要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可復制、能推廣的企業扶貧模式”,“簡單投錢或許能提高當地人的人均收入,但對降低貧困發生率沒有幫助”。

最初,萬達計劃建設土豬擴繁廠、屠宰加工廠和飼料加工廠,但通過調研走訪,“豬周期”給產業發展帶來不穩定性﹔想利用丹寨海拔高、土壤富含硒種植硒米,但因產量有限、不成規模也作罷﹔為鼓勵貧困戶就業,萬達組織招聘團隊到丹寨,但能出去打工的人已經走了,留下的人又達不到產業化工人的水平。

王健林曾說,“原來想的東西不一定實際。這一年調整下來看,最大的體會,扶貧不能下馬伊始就拍板,拍腦袋的東西能成麼?”

萬達集團遇到的問題不是個案,而是不少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共性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隨后萬達集團拿出的解決方案,也為企業扶貧提供了新的思路。

把孩子培養出來是最根本的脫貧。2017年,由萬達集團出資3億元捐建的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正式開學,萬達集團將每年從學院畢業生中擇優錄取50%進入萬達工作。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保障。萬達集團先后捐資13億元建設丹寨萬達小鎮,形成綜合性商業、旅游目的地。通過規劃定位、完善產品、做好運營管理,對接一切可以對接的萬達資源。如今的丹寨萬達小鎮已成為“網紅打卡”地,兩年來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1150萬人次,“旅游富民”的效果初步顯現。

近年來,萬達集團摸索出長、中、短期相結合的扶貧機制,長期捐建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中期根據丹寨產業特點,確定帶動性強、可持續發展、直接富民的產業項目﹔短期捐資5億元建立丹寨扶貧產業基金,兜底幫扶特殊困難人群,解決貧困戶公益崗位就業。

在近期舉辦的“社會扶貧創新工作現場推進會”上,王健林坦言, 盡管丹寨2019年已經實現脫貧摘帽,但絕不是萬達集團扶貧的終結,按照“摘帽不摘幫扶”的要求,萬達將制定長期幫扶計劃,帶動丹寨經濟發展,助力丹寨致富奔小康。

丹寨縣脫貧致富,僅是廣袤鄉土大地上的一個縮影,從東北的雪路柴扉到西南的竹樓木屋,一場擺脫貧困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萬達集團的實踐是千萬參與扶貧開發企業中的一員,正在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回報社會。

(責編:王宇鵬、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