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馬老師對話——扶貧筆記9

 楊一楓

2019年06月27日14:58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2018年底省級第三方檢查時,需要介紹人民日報對定點扶貧縣的幫扶情況,我從新聞宣傳激發內生動力、全社動員多渠道幫扶、外聯各界力量、建立名譽校長制度等幾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講述,介紹完,檢查組長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報社的幫扶力度和幫扶友誼贊嘆不已。另外,幾次參加脫貧攻堅相關會議時,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推進幫扶工作,報社辦公廳與阿裡巴巴集團多次對接,它的扶貧項目紛紛落地灤平。2019年3月,我來到了乍暖還寒的杭州,進入了阿裡巴巴總部,參加了一個“培訓班”。

穿上黃色的“校服”,來自各地的縣級領導,都感覺回到了學生時代。早上,天開始下雨,我們打著傘進入阿裡巴巴的主園區。阿裡的對接人劉毅撐了一把花傘,熱情地在一旁為大家介紹阿裡園區的情況,同時介紹“同學們”互相認識。

阿裡的扶貧內容大概分五大類:教育脫貧、女性脫貧、健康脫貧、生態脫貧、電商脫貧。這些脫貧的內容就是我們的“課程”,其實也是一個扶貧項目的對接過程。整個課程,都充滿了阿裡的特色,讓電子商務與扶貧融二為一。“那些山區的一陣陣風聲、一聲聲鳥鳴都可以放到線上,成為很多人睡前耳中的催眠曲。而這一陣陣風聲,一聲聲鳥鳴又煥發出山區人的發展動力。”這樣生動形象的暢想和電子化授課手段將我們包圍,不知不覺地充實地度過了一周。

馬雲會來,一周前,“同學們”之間就這麼說。

最后一天,中午,飯后,我打了傘,一個人去園區轉轉。傘下的我,感受到一種充實的淡定,那是一種雲在肩上的淡定,身處紅塵,眼在天邊:既有現代的繁華,又有風來不動的淡定!

下午5點左右,“教室裡”、走廊上,“同學們”正在熱列討論,我站在走廊,背靠著標有“光明頂”的牆,正向蔡崇信基金會張正華女士介紹人民日報對灤平縣的幫扶情況,突然一隊人從我身邊經過,因為個子較高,所以能看到人叢中穿著深藍色長袖圓領衫的男子正在微笑。后邊的人急切地對我說,“馬老師來了!”

馬老師的出現,仿佛在被暴雨砸得沸騰的小湖面上駛入了一條船,瞬間,一個個討論的小“漩渦”不見了,而形成一條歡笑著的熱烈的“暖流”向“教室”前擁去。

當工作人員匆匆布置會場的時候,馬老師就微笑著坐在那裡,安靜地看著人影在他面前過來過去。看到這一幕,那在雨中園區產生的淡定感,此時在我心底奇妙地發酵了。

對話開始了,我是最后一個。感覺前面的氣氛有些激動有些拘束,我一上來便和馬老師開了個玩笑:“也該輪到我了,因為他們都說我長得像您,”隨后,我等大伙兒的笑聲稍歇,便接著說:“我和剛才那位縣長一樣,今天很緊張,因為我是聽著阿裡巴巴的傳奇長大的,有人會說你小時候還沒有阿裡巴巴呢,我說我是聽四十大盜那個阿裡巴巴長大的,不過現在這個阿裡巴巴比那個阿裡巴巴更有名!”大伙兒又是一片笑聲,馬老師也笑了,笑得是那麼爽朗,那麼和藹,他邊笑邊說,謝謝你。

本來計劃二十分鐘的對話,卻變成了一個半小時。我們都深深地沉浸在馬老師清晰、幽默、深沉的演講中,“中國正在做兩件沒有人做過的偉大的事情,一件是反腐,一件是扶貧。”聽著馬老師的話,我此時心底那種淡定,已經更加明晰了,我已經感受到馬老師智慧的源泉來自哪裡。

后來的談話,還有和阿裡的合伙人之一孫利軍的談話都讓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是一種阿裡風范,也是一種阿裡文化,但讓我具體總結出來,我又總結不出來,非要描述的話,我隻能說四個字形容,那就是淡定、務實。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灤平縣挂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

(責編:王瑤、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