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子過出滋味來——扶貧筆記5

楊一楓

2019年06月06日13:42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斜陽挂窗。黝黑消瘦的臉龐在如糖漿般濃稠的紅色裡有著歲月沉積的別樣光輝,皺紋在這光輝中合理地堆積,堅硬而柔軟仿佛多年的酥狀沉積岩,他就坐在炕上、我的對面,一隻拐靜靜地靠在炕旁邊的矮櫃上。

“十幾年前,腿剛剛被車壓斷、截肢的時候,我消迷過那麼一陣子,覺著活著沒啥意思,后來關心我的人越來越多,好多領導到我家來看過我,給我幫助,陪我聊天,我就想開了。”他的身形瘦小,但聲音卻很洪亮,當激動的時候,桌子上的茶缸竟然發出細小的嗡嗡聲。

他說的沒錯,與他見面其中有兩次,都是跟隨報社領導來看望他。大家都非常喜歡聽他說話,話語質朴、條理清楚,又非常生動。

孫國忠老人,1951年生人,因本人與妻子都為殘疾,2017年列為貧困戶,同時享受低保。2018年已脫貧。

“不明白有的人為啥不知足,得了這個還想要那個,你看看我的院子,看看我的屋子,要啥有啥,夠用了,現在又脫貧了,我特知足。”說這話的時候,老人有些激動,臉上皺紋的沉積岩瞬間綻放。

老人家的房子是典型的河北民居,一排三間,中間是堂屋,兩邊是臥房,屋子裡冰箱彩電一應俱全,除了火炕、櫃子等一些老式的東西外,屋子裡的陳設還是有點兒現代感的。

剛才來的路上,太陽很毒,晒得古銅色的皮膚仿佛冒出了煙。遠遠的就看見孫國忠老人家嶄新高大的門樓,跨進門,那紅色屋頂和白色山牆構成的身影正在斜陽外俏生生地站著。院子裡非常整潔干淨,中間的一片地裡種著整齊的蔬菜,三間房旁邊辟出一個小間做儲藏室,小間對面的石磚路一塵不染。正如老人所說,單看老人家的院屋,就給人一種生活欣欣向榮的感覺。

咕嘟嘟、咕嘟嘟,我掀開堂屋裡大鍋的鍋蓋,裡面土豆、粉條、燒肉正在奮力地翻滾著,“晚上吃匯菜呀?您做的嗎?您家晚上幾點吃飯?”孫國忠妻子張玉連看著我笑,並沒有回答。孫國忠說,他老伴兒一般聲音聽不見,隻有特別大的聲音才能聽見,“所以我就落了個說話這大聲的毛病”,老人邊說邊哈哈大笑。

而妻子張玉連的笑特別腼腆,也特別幸福,在屋裡漸漸暗淡也漸漸濃郁的紅光裡異常得燦爛。當我拿起手機要記錄下這一刻的時候,她不好意思地偏過了頭,瞬間,青春的光澤仿佛重新爬上了老人的臉。

在採寫上一篇扶貧筆記時,曾有同事建議,把這一篇提到貧困戶的家庭收支情況寫一寫,讓讀者從數字方面了解貧困戶的狀況。家庭年純收入公式是這樣的:家庭年純收入=工資性收入+生產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生產經營性支出。用這個公式推算,孫國忠老人2017年家庭純收入是4363.6元。而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為2181.8元。孫國忠老人喪失勞動力,老伴兒張玉連在村裡的扶貧公益崗上班,主要負責村子片區的衛生保潔。我在幫扶成效表中看到了好幾頁針對他們家的幫扶措施。

指著院子裡鋁合金做的、類似運動會流動廁所的沖水廁所,駐村工作隊的劉承祥告訴我,這是幾年前農村廁所改造項目時建的,利用家裡的機井水沖刷廁所。像這樣的惠民政策經常會有,不但惠及貧困戶,也能惠及到普通農戶。

要走的時候,孫國忠老人熱情地留我,拉著我的手在院子裡又聊了許久。他還記著我剛才的問題,回答說他家吃飯沒有准點,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看外面天氣好,就去村裡或是田間地頭遛遛,看看有沒有啥事兒,回來再坐在炕頭和老伴兒邊大聲聊著邊吃飯。

“你說我為啥這麼精神?”孫國忠老人說話有點像說評書,先來個類似各位看官您猜怎麼著的設問,然后再自己回答:“那就是心態好。我沒文化,但我起碼懂個道理,黨和國家給了咱們這麼好的政策,咱們就得對得起這新時代,咱就得好好活,好好地過日子,把日子過出滋味來!”

出了院門,天邊隻剩下一抹嫣紅,整個於營村正在醺醺地享受這黃昏的寧靜。回過頭,兩位老人還站在門口,因為遠了,所以他們的身影仿佛縮成了兩個符號,那是兩個幸福而堅定的符號。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河北省灤平縣挂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

(責編:王瑤、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