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不愁三保障”走訪系列報道

甘肅廣河:多項扶貧措施並舉 確保搬遷戶搬得出 穩得住

2019年05月30日10:37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人民網廣河5月30日電 記者見到馬沙力哈是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三甲集鎮康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家裡,今年 39歲的他隻有小學文化,坐在自家寬敞明亮的客廳沙發上回憶此前在山溝裡的居住條件,他的臉上一直洋溢著微笑。

2014年,馬沙力哈因病致貧成為三甲集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4.5畝地,僅是依靠種些玉米、養幾頭牛和自己打零工的收入保一家5口人的生計。馬沙力哈家的居住條件極其簡陋,5間50平米的土坯房,裂縫多,逢雨便開漏。

(馬沙力哈向記者展示他家的易地扶貧搬遷手續。人民網 張桂貴/攝)

2018年9月,馬沙力哈全家搬進了鎮上的康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92.56平米的住房裡。搬到小區之后,馬沙力哈在原來山區飼養的5頭牛和40隻羊,每年能繁育出欄120隻左右,賣肥羊的純收入就有12000元。社區干部還介紹他的妻子去了當地政府在小區附近創辦的扶貧車間務工,每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他們一家已於2018年底順利實現了脫貧。

像馬沙力哈家一樣過上好日子的搬遷安置家庭在廣河縣三甲集鎮絕非孤例。

今年35歲的黃曉燕家住在三甲集鎮南山村,她家五口是2014年搬遷的房子,現在她家帶上院子有120平米。她的丈夫在新疆伊犁從事彩鋼瓦加工,一個月的收入就有5000至6000元,家中兩個孩子,兒子在上初中,女兒就在自己工作的扶貧車間旁邊的幼兒園,不僅不用花什麼錢,接送也很方便。如今,黃曉燕家裡的田讓給了親戚耕種,自己在小區旁邊的扶貧車間找到了一次性筷子加工包裝的工作,每天是按計件工資,50至60元一天,每個月也可以有近2000元收入。

(扶貧搬遷戶黃曉燕不善言辭,在接受採訪時一直把感恩政府挂在嘴邊。人民網 張桂貴/攝)

“是政府的扶貧搬遷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現在我們一家生活感到很幸福。”黃曉燕告訴記者。

據介紹,廣河縣三甲集鎮康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從2014年開始,分三期實施建設,總投資達3.26億元,搬遷安置三甲集鎮南山、黑山、小溝、小窪溝4個山區村和水泉鄉、齊家鎮、祁家集鎮的山區群眾 1650戶842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026戶4988人。

(若不是樓頂的標牌提示,很難想象這樣整齊劃一的社區是扶貧搬遷安置點。人民網 張桂貴/航拍)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程建設過程中,廣河縣政府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與住房建設統一規劃、同步實施,修建了火炬小學、鷺島幼兒園,並下功夫改善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每戶搬遷群眾搭建板炕、安裝櫥櫃、天然氣入戶,確保群眾能夠及時入住,從源頭上避免了搬遷戶因過度舉債裝修影響脫貧,真正做到 了“拎包入住”。

(廣河縣在三甲集鎮康家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了火炬小學及鷺島幼兒園便於搬遷戶子女就近入學。人民網 張桂貴/攝)

圍繞“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廣河縣政府按照“搬遷一戶、產業跟進一戶”的思路,對搬遷戶根據勞力情況進行分類,建立勞務檔案,通過資產收益扶持、規模養殖帶動、扶貧車間就業、組織勞務輸轉、設立公益性崗位、光伏扶貧等扶持措施,確保每戶搬遷戶至少有一項增收產業,每戶至少一人能夠穩定就業。目前,搬遷群眾已實現就業2238人,其中本地企業打工570人,集鎮擺攤設點150人,扶貧車間就業175人,公益性崗位就業30人,發展養殖668人,外出務工645人,搬遷群眾后續產業發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廣河縣三甲集鎮康家易地搬遷點和城關鎮大楊家易地搬遷點分別建立了技能培訓基地,大力開展搬遷群眾技能培訓,促進其自身就業創業發展。人民網 張桂貴/攝)

廣河縣扶貧辦主任馬錦明告訴記者,為了使搬遷戶能夠盡快適應居民生活,在易地搬遷安置點成立社區黨委,設立搬遷服務管理站,指導成立了物業管理委員會。針對搬遷群眾對樓房電梯、天然氣使用不熟悉的實際,社區黨委組織鎮、村干部和幫扶干部通過集中培訓、上門講解、發放資料、微信傳送等多種方式對群眾用水用電、使用天然氣、電梯等各方面提供培訓和服務,引導搬遷群眾轉變觀念和習慣,快速適應由農民變為居民的生活方式。

(佔地面積約81畝的牛羊養殖基地正在三甲集鎮康家村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建成后該基地將有牛舍44棟,羊舍40棟,可容納牛1640頭、羊7800隻,成為搬遷戶們養殖致富的新平台。人民網 張桂貴/航拍)

作為“三區三州”貧困縣之一,廣河縣上下把脫貧摘帽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准,突出抓產業、補短板、夯基礎、聚合力、轉作風、防風險,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確保按期完成整縣脫貧摘帽任務。(張桂貴、梅亭、馬媛)

(責編:王瑤、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