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賬,是我干了半輩子的事。駐村這兩年,思來想去,我最拿得出手的工作,就是教鄉親們學會了“算賬”。
2017年4月,我從濟南市財政局派駐到濟陽區回河街道寨子村擔任第一書記。這個村是山東省定貧困村,有37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和糧食種植。寨子村集體無資產無收入,村兩委在群眾心裡威信不高,班子不團結,干群關系一度緊張。大多數時間都在機關工作的我,初來乍到,千頭萬緒的工作從何做起?錯綜復雜的局面怎麼面對?
思前想后,我決定還是從老本行干起——算賬。剛到村,我就發現,這裡雖然鄉風淳朴,但村裡的經濟卻是筆糊涂賬,不少事情礙於鄰裡街坊的人情面子,不公開不透明。首先,得把賬單晒出來。每個月,我都會召集村裡的黨員群眾,開一次“民主協商 陽光議事”會,把賬單傳閱給參會的代表查看。
比如,給環衛公益崗發了3個月的工資,一個月500元,共計1500元﹔給光伏維護員發了3個月的工資,一個月300元,共計900元,等等。每一筆賬,我都算得清清楚楚。會上,我們嚴格按照“五步晾晒”的規定,“晒”賬單,“唱”發票,每一張收支都現場說明情況,接受質詢,讓群眾明明白白,讓村干部清清白白。這就解決了群眾最關心的“事是怎麼辦的”和“錢是怎麼花的”問題。事實証明,公生明,廉生威。隻有辦事公道透明,才能取信於民,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不僅如此,要想當好村子發展的帶頭人,不能光算“小賬”,更要算好黨建、脫貧致富這些“大賬”。沒有一個有凝聚力有戰斗力的黨支部,再好的政策都不能真正落實,脫貧致富只是空談。剛來這裡挂職的時候,村黨支部組織生活不經常不正常、民主決策不科學不規范。為了破解治村難題,我以村務公開為抓手,狠抓黨的建設,增強支部的凝聚力。按照“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原則,會上涉及村規民約修訂、村級辦公場所打造、扶貧資金使用、貧困戶分紅等事項,均由黨員群眾討論研究決定,實現民事民議民決。
除了“黨建賬”,還有“致富賬”。上什麼項目能持久增加村集體收入?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哪些項目性價比最高?這些,都需要算明白。例如,在濟南市財政局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帶著村兩委到省內外考察扶貧項目﹔助力建成了50千瓦光伏發電站1座,目前已發電13萬度﹔經多方考察論証,推動實施巴頓化肥合作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兔養殖等項目,將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村集體和貧困戶,讓貧困戶享受“無本分紅”。到現在我們村集體產業收入穩定在每年16萬元以上,貧困戶已經通過公益崗位和扶貧項目分紅7萬多元。通過產業扶貧,目前,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村順利“摘帽”。
我和數字打了一輩子交道,深知“明算賬”裡蘊含的道理。對第一書記來說,賬本清楚明白只是工作的起步和底線,更重要的是不因蠅頭微利而影響發展大局,不因眼光短淺而錯失發展機遇。我們是不是真心付出,群眾心裡也自有一本賬。
(作者為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回河街道寨子村第一書記,本報記者肖家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