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正在種樹。本報記者 欒雨嘉 攝
春風作伴,播綠當時。4月22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吹響了全民春季義務植樹造林活動的號角。
貴南縣自然資源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辦公室主任何克虎早早來到植樹現場。他介紹,此次種樹主要分為工程造林和義務植樹。義務植樹要完成266.6公頃,現在主要開展義務植樹,工程造林則按照招投標的方式對外承包。工程造林的地點主要在沙溝、茫拉溝、木格灘,而義務植樹的地點則分布在縣城河灘、德吉灘和黃沙頭。
種樹就是種“風景”。在德吉灘,何克虎看著即將栽種的苗木說:“我們主要種青海雲杉、烏柳、青楊、榆葉梅、紫丁香、海棠等樹種。根據當地海拔、氣候、降水量等因素,採取‘適地適樹’的原則,採用鄉土樹種,保証苗木的成活率。”而且,德吉灘靠近572國道,往來車輛眾多。夏季,人們開著車游玩,看著道路兩邊的綠色風景,也會油然而生出一種喜悅。並且,道路兩邊種樹,也起到吸塵、降低噪音的作用。
種樹就是種“經濟”。確實,種樹在產生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源源不斷產生著經濟效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當地干部群眾在保護環境中獲得“生態紅利”。何克虎說:“今年縣委、縣政府也出台了惠民政策,我們在收購苗木時首先考慮收購本地苗木,貴南縣有很多自願種植苗木的百姓,通過收購他們的苗木來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俗話說,三分栽,七分管。在管護方面,貴南縣設立了1141名生態管護員,他們主要負責種植完成后的修枝、澆水,防止牛吃羊啃、人為破壞等工作。生態管護員每人每年報酬是21600元,其中1012人是貧困戶,這也為當地脫貧攻堅行動貢獻了力量。
另外,何克虎回憶:“這裡很多牧民的草場都被沙子掩埋了,種樹能夠穩固沙丘,減緩風速,這樣有利於草場植被的恢復。
畢竟貴南縣農牧民群眾大多以放牧為生,等草場植被恢復好了,草原承載力增強了,群眾們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草原,搞養殖也可以掙錢。”
種樹就是種“情懷”。這邊,貴南縣的干部職工們在各自片區忙得不亦樂乎,那邊,海南州第四屆“老少攜手添綠色,植樹造林美家園”活動也在縣黃沙頭沙漠公園如火如荼開展著。30名居住在縣城的退休老干部和70名貴南縣森多鎮寄宿制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一起在沙地裡楊柳插杆。
60歲的退休老干部才讓太說:“揮鍬、培土都是力氣活,年紀大了,在沙漠種一次樹真的不容易,我們格外珍惜這種機會!每年4月份的義務植樹都是全縣規模最大,也是全縣干部群眾格外重視的活動。這裡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對這片土地充滿依戀、愛得深沉,看著黃沙頭逐漸被綠色填滿,我們的心情就很舒暢,我們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吃苦流汗不算啥。”
老人們想發揮余熱,為孩子們樹立榜樣﹔孩子們參加活動,也培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品質、堅忍不拔的精神。種樹,在於薪火相傳,在於久久為功。
23年的時間,一個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步入社會。而在“種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的貴南縣,當地群眾花了23年的時間種出了自己的“家園”。貴南縣大面積種樹始於1996年,現在,森林的覆蓋率由1996年之前的2.6%提高到了14.94%。回眸處,寸草不生、沙塵暴不斷的地方變了樣,現如今,沙柳、青楊已是郁郁蔥蔥,海棠、紫丁香則在春風中開得爛漫……
本報記者 欒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