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脫貧之道問振興大計

——農業農村部2019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綜述

2019年04月23日08:59  來源:農民日報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之年。這個春天,在中西部20個省份40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有一支特殊的隊伍活躍在廣袤的田野鄉間,留下了溫暖的腳印和親切的問候,帶走了父老鄉親們的熱切期盼。他們就是農業農村部百鄉萬戶調研組。

今年是農業農村部開展“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第9個年頭,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要求,調研活動一定要聚焦脫貧攻堅和農業產業扶貧,一定要深入、具體,有調有研。

從2月25日到3月16日,調研組干部走鄉鎮、進村庄,到院壩、下田頭,入企業、訪農戶,對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聚焦脫貧攻堅和產業扶貧,以40個貧困縣為樣本,深入開展調研,探尋脫貧攻堅道路,思索鄉村振興發展大計。

產業扶貧已成脫貧支撐

——各地抓特色做品牌大力發展產業,讓貧困戶在產業鏈中實現脫貧致富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強調,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要深入了解各地脫貧攻堅進展、扶貧產業發展、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情況。

調研組在基層發現,各地高度重視產業扶貧,特色產業已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支柱。

雲南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調研組了解到,為早日脫貧,雲南省先后開展特色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扶貧推進行動等,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茶葉等高原特色產業。

2018年,全省實施特色產業項目4687個,覆蓋建檔立卡戶411.25萬戶。昆明市東川區阿旺鄉岩頭村培育了“中華冬桃”產業,帶頭人邵星文種植了750畝,帶動了1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維西縣以中藥材、核桃、養蜂業等產業為特色,2018年三家村貧困戶沙玉國通過種藥材、養蜂年收入超10萬元,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彭陽縣和隆德縣是寧夏西海固地區典型貧困區域。盡管自然條件差、產業發展難,但經過精心布局后,兩縣大力種植青貯玉米,推動肉牛產業發展。在彭陽縣文溝村,調研組看到,這裡幾乎家家種草、戶戶養牛,形成了“草畜聯動,種養循環”。文溝村黨支部書記蘭武英說:“每頭牛每年可以給農戶帶來近3000元的收入,養牛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元。我們脫貧的秘訣,就是靠念養牛經發養牛財。”而除了養牛,兩縣還鼓勵有能力的貧困戶發展中藥材、蔬菜、生態雞、小雜糧等產業。

自然條件不同,產業方向也不一樣。吉林省汪清縣大力發展光伏、黑木耳、庭院經濟等產業,2018年,汪清縣產業扶貧項目收益超過4000萬元﹔廣西那坡縣則把桑蠶產業當作首選,全縣桑園面積達10.1萬畝,年產值達3.6億元,養蠶戶均收入達2.9萬元以上,涉及貧困戶3023戶﹔而同處廣西的富川縣則發展以臍橙為主的柑橘產業,1畝臍橙就能使1戶貧困戶脫貧。

調研組發現,在產業扶貧中,各地不僅依托資源稟賦做文章,還緊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精選優育產業。新疆疏勒縣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搭建拱棚5994座、日光溫室2242座。庫木西力克鄉38歲貧困戶阿不都熱依木·圖魯姆之前一直種棉花,今年他決定種大棚,他對調研組說:“我看到村裡人去年種雙膜瓜每畝能賺近3000元,今年打算也調整一下種植結構,試試多種些蔬菜和雙膜瓜。”

多種方式筑牢保障大堤

——基層積極創新,多種扶貧方式為貧困戶編織起一張牢固的保障網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產業是發展的根基,隻有產業興旺,農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調研組了解到,各地積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推進高質量穩定脫貧。

重慶探索出的“以地入股、以房聯營”的新模式讓調研組眼前一亮。在酉陽縣兩罾鄉內口村,調研組被一排排風格統一、干淨整潔的三層民宿吸引了目光。這裡的18棟民宿都是由巴渝民宿公司墊資修建的。據當地村民介紹,民宿公司與貧困戶簽訂協議,貧困戶可以土地入股,也可以將宅基地、易地搬遷補貼和宅基地復墾補償款提供給公司,貧困戶住一層,二三層由公司來經營,平時游客吃飯購物收入全歸貧困戶所有,年底還可以享受5萬-6萬元的利潤分成。20年后整棟民宿交還貧困戶使用。

調研組在安徽發現,金寨縣和石台縣在產業扶貧中充分突出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出“主體提供技術種苗+貧困戶種養+保底收購”“合作社+入股分紅+務工收入”“貧困戶務工+銷售優先”3種方式,使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已累計帶動6700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內蒙古興安盟的產業扶貧則可以歸納為“菜單式”“資產收益式”“托管式”和“龍頭帶動式”4種模式,而多數貧困戶選擇了菜單式扶貧。如科右中旗安排人均施策資金1萬元,扶持貧困戶購買牛羊飼養、自主經營。貧困戶每人可購買2頭牛,每頭牛補助5000元﹔或購買10隻羊,每隻羊補助300元。通過這種以獎代補方式,幫助貧困戶人均增收2000-3000元。

產業扶貧模式多樣,政策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生態扶貧等方式齊上陣,全力為貧困戶編織起牢不可破的民生保障網。

安居樂業是每個人的夢想。青海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已經完成5萬多貧困戶的危舊房改造任務。其中,民和縣有14218人搬入安全舒適的新居,大通縣有570戶實現安置﹔同樣,江西省也積極幫助農民“挪窮窩”,投入大量資金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網,並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遂川縣搬遷農民李梅香說:“從山上搬進社區后,我們除了有原來所在村流轉山地的收入外,還可以去附近工業園區打工,日子過得更好了。”

既要住有所居,也要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調研組在河北張北縣發現,這裡不僅完善“基本醫療、大病醫保、民政救助”三條保障線,還全面推行“一站式報銷”和“先診療后付費”服務,共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2萬人次,並在此基礎上投入1388.2萬元建立商業醫療保險第四重保障線,實現貧困人口非醫保目錄醫療費二次報銷,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吉林省在貧困農民的社會保障上給予強力支持。在調研過程中,大安市燒鍋鎮鄉富國村二星級貧困戶許學文給調研組算了一筆賬,2018年,他的低保收入、養老保險金、高嶺補貼3項加起來合計3800元,不算其他財產性、生產經營性、產業扶貧等收入,就超過了當年大安市上調的脫貧線。

精神幫扶激發內生動力

——扶貧扶智扶勤扶德,精神幫扶讓貧困戶從單純的“等靠要”轉變為“我要富”

與物質上的脫貧相比,智力脫貧、精神脫貧更為重要。調研組在基層看到,各地在扶智扶德上頻出奇招,同時他們也真切感受到貧困戶展現出來的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風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河南南召縣緊緊圍繞畜牧養殖、柞蠶養殖、香菇種植等10余個專業對貧困戶實施訂單式培訓,如今已培訓2萬余人﹔洛寧縣從貧困村中遴選出真正想學技術、想干農業的79名農民,納入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中專班學員,系統接收學習教育,掌握一技之長﹔黑龍江省拜泉縣制定意見,持續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和培訓,創辦了202所“農民夜校”,培訓農民5.8萬人次,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就業技能水平。

不僅培訓種地本領,還培訓進城務工技能。山西的“繁峙繡娘”“繁峙巧姑”,如今可是響當當的特色勞務品牌,這些來自山西繁峙縣的婦女們,在參加當地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后,成為技術能人。截至目前,“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已培訓農民5523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3683人,轉移貧困勞動力15052人。平陸縣則按照“每戶一個技能人”的思路,採取“五免一補”措施,委托職業學校開設足部護理師、電建工、家政服務等7個專業,培訓貧困勞動力4221人。

要扶智,更要扶德。陝西留壩縣注重健全基層德治、自治工作機制,創新探索“一約四會”“院壩評議”“德美屋”等形式,潛移默化地改造貧困戶的精神世界。火燒店鎮中西溝村村民李貴德曾是“等著政府送小康”的貧困戶,在一次院壩評議被挂上“黑榜”后,轉變了思想觀念,變得踏實肯干,2018年還獲得了全縣自主脫貧奮進獎。留壩縣農工部部長宋瑋告訴調研組,現在全縣各村每兩個月開展一次院壩評議,通過“群眾說、大家評、榜上亮”的形式,用紅榜揚善、黑榜亮丑,喚醒大家自主脫貧的意識。2018年,全縣共涌現出200余名先進典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江西上猶縣的“鄉間夜話”“我的脫貧故事”至今已經開展了2800多場次,覆蓋了全部131個行政村、2452個村民小組。梅水鄉竹山村貧困戶吳世星現在已是種稻養牛好手,他告訴調研組,自己正是在“我的脫貧故事”中被其他貧困戶自立自強的故事所鼓舞,在鄉鎮干部和村委會的幫助下,認真學習種養技術,不僅還清了全部貸款,而且生活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

“這兩年農民的精神狀態變化特別大,過去是‘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主動尋求致富門路了。”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的基層干部對調研組感慨道。

實現脫貧與振興無縫對接

——既要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兩者要順利過渡,今后仍需做好幾項工作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了關鍵時期,鄉村振興的大幕正式開啟,許多地方甚至可以在今年提前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那麼,如何鞏固好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從脫貧攻堅的“下半場”順利過渡到鄉村振興的“上半場”,正是許多鄉村面臨的共同課題。調研組在基層也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對未來鄉村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

一是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發展產業是拔除窮根最可靠、最可持續的措施,也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抓好產業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共同的核心任務。調研組在基層發現,一些地方的產業發展仍然存在程度比較低、市場風險比較大、質量不夠高等問題。他們建議,各地要將產業扶貧政策由扶持貧困農戶轉向建設現代農業體系,要積極引導貧困地區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還要強化市場營銷,搭建產銷對接平台,扶持電商發展,多措並舉推動鄉村產業興旺。

二是保持扶持政策的穩定性。湖南調研組指出,部分貧困縣自身財政資金有限,引資難度大,打造一兩個典型可以,要全面推開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調研組建議,到2020年,要保持扶貧政策不變、機構不撤、隊伍不散、投入不減,要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將鄉村振興相關支持政策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

三是處理好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平衡問題。調研組在基層發現,目前政府對貧困戶給予眾多優惠政策,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水平,但周邊一些非貧困戶盡管收入水平並不比建檔立卡戶高很多,但卻與優惠政策無緣。他們建議,要高度重視這一現象,用多種手段處理好這一問題,保証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四是重視農村人才的培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都離不開人才,調研組在基層發現,農村老齡化程度嚴重,鄉村尤其是貧困村依然缺乏回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人才。對此,他們建議,一方面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培養和培訓,推動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出台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等到農村、到現代農業一線去創業,壯大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吳佩)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