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鄉春來早——廣州軍區善后辦精准幫扶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坪源村脫貧紀實

2019年04月12日09:26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草長鶯飛四月天,又是一年好時節。

清明剛過,喜報即來。經廣西自治區評估並批復,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新華鄉坪源村實現整村脫貧。作為一個全村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為貧困人口的扶貧“大戶”,坪源村的脫貧之路充滿艱辛與智慧。回首來路,村總支書記周繼富難掩激動,連聲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廣州軍區善后辦的大力幫扶、全程助力。

作為第三方的軍隊單位,是如何在扶貧攻堅的戰場上發揮作用干出成效?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坪源村,尋找精准扶貧背后的數字“密碼”。

2016年9月,定點幫扶正式啟動 鄭希勝/攝影

一張施工圖

站在村頭路邊望去,油菜花點綴田野,雨后的瑤家村落格外秀麗。

該善后辦政治工作局主任劉元亮指著村中穿行的道路、村口嶄新的黨群服務中心、房舍間夾雜的籃球場,一一介紹他們於哪一年建成,作用功能如何。劉主任成竹在胸的介紹,讓眼前的山村鄉景仿佛帶上了規劃設計的標注,發展變化的脈絡清晰可辨。

在泥土清香中走進村寨,瑤家老鄉們一下子就圍攏過來,互相打著招呼。新華鄉黨委書記周強解釋,部隊工作組不僅每次來都會來村裡轉一轉,到農戶家走一走,還曾在村裡長住過,和村民早就相熟了。原來,2016年確定坪源村為扶貧對象后,這個善后辦為貫徹黨中央精准脫貧要求,既要真扶貧,更扶真貧,多次派出精干力量組成工作組,到坪源村進村入戶調查摸底、跟蹤問效,每次都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住在村西的唐大爺至今感慨,解放軍同志就住我們農民家,工作認真,干活仔細,有事幫手,臨走還交足伙食費,真是咱人民的子弟兵啊。

底數清換來了規劃准。307戶1338人,工作組一戶不落,一人不落,不僅掌握了第一手的貧困情況、致貧原因,更是從村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先天局限中發現了“山清水秀地平整”的后發優勢,逐步形成了“依托政府發力、軍地聯動協力、激發群眾內力、發揮優勢助力”的扶貧思路,並根據實際需要拿出了16個項目的精准扶貧“施工圖”,內容涉及基礎建設、醫療援助、產業扶持、經濟救濟等多個方面。

彼時,部隊面臨改革調整、任務轉換,這些美好的設計能不能最終落實?面對政府和群眾的疑慮,時任善后辦領導承諾,軍隊雖然是第三方,但上了陣就要打勝仗,老鄉不脫貧絕不收兵,這張藍圖一定抓到底。3年來,善后辦的黨委班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主官也換了兩任,但他們始終堅持按“圖”施工,把扶貧工作作為黨委工程、主官工程來推進,一任接著一任干,保証了扶貧工作不斷線、不跑偏。民生事、產業路、助學策……一點點從設計變成了現實。

走在平整的水泥馬路上,村民們贊不絕口,他們形容這條4.6公裡長的村道是“連心路”,一條路串起了7個自然村,徹底改變了以前“貨卸村口、人背馬駝”的歷史。善后辦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條路分階段修了2年,不管領導怎麼調整,都做到了既定規劃不變、質量要求不變。

“脫貧不返貧,幫扶幫到底,今年,我們的重點是繼續培植村集體經濟、搞好醫療支持和村小學的翻新改造,把脫貧成果鞏固住,帶動老鄉一起奔小康”,政工局劉主任幾年間先后換了2個崗位,但善后辦領導一直讓他主抓扶貧,工作的連續性讓他對未來信心十足。

走訪民營小企業尋找產業發展對策 唐黎華/攝影

兩條種養路

水泥馬路穿過村落,延伸到山林的遠方。春天的田野綠意勃發,馬路兩旁的田地泛著耕作過的清香。

“這是第一期300多畝的中草藥種植園,現在種的是大天冬和郁金”,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毛衛給我們介紹。果然,地壟裡冒著一枝枝“筷條長”的小苗,路旁隔不遠還能見到一個個搭著鐵皮頂棚的工間。

對農民來說,脫貧致富的根基始終是農村、道路始終是農業,必須在青山綠水裡尋找發展機遇,這是該善后辦最初的扶貧指導思想。幾年來,他們把目光緊盯在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上,積極介入、主動作為,助力坪源的農業產業發展。

早在扶貧攻堅之初,他們就聽說地方一家中草藥生產企業有意在山區建一個種養基地,但對路、水、電等薄弱的基礎設施存有疑慮,他們就主動聯絡企業和政府,三方現地溝通、共同謀劃。“隻好筑好巢就不愁金鳳凰,配套設施完善了,對土地有需求的企業自然聞訊而來”,扶貧聯系人羅科平這樣介紹善后辦的初衷。認定方向,他們在村路的基礎上延伸出幾條產業路,把水泥路修到田間地頭,並協調架通水電,對土地進行平整。很快,在企業和政府的配合下,中草藥種植園就建了起來。

為了讓村民在種植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又幫助村裡建立了3個種植合作社,把重點貧困戶納入其中,讓他們既可以享受土地出租的固定收益,還可以獲得在種植園出工的工資和藥材銷售的利潤,合作社的39戶貧困戶當年就實現了脫貧摘帽。唐春華便是其中之一,他原來一直在外打工,回鄉后不僅參加了合作社,還因為懂管理會電腦,成了種植企業的“編外員工”,經常幫著處理各種業務,第二年,他不僅脫了貧,還蓋起了新房。

山地耕作有了新方向,水田種養能不能找出新思路?善后辦扶貧工作組多方收集信息,發動村民積極提建議、想辦法。很快,一條“稻+蝦+蓮+鰍”混合種養的模式擺在了案頭。面對村民的猶豫,村委會副主任、貧困戶唐成佑自己帶頭,承包了150畝水田種稻養蝦,當年就獲利。

循著轟隆隆的機器聲,記者找到了唐成佑。原來,賺了錢脫了貧,他決定繼續投入生產,在善后辦請來的養殖專家的建議下,正對稻田進行工程改造。“帶頭就要做個好示范,這樣大家才有膽量跟進,今年就有不少村民打算跟我學養蝦”,他進一步向我們解釋:“我們農民離不開土地,山地、水田這兩條路子都走通了,不僅脫貧不愁,致富也有了希望。”

中藥園種植的中草藥豐收 唐黎華/攝影

三項扶貧策

春雨絲絲隨風而落,雖已不再寒冷,但仍帶著涼意。

村民們卻冒著小雨,熱鬧地圍在村委會門前的操場上。原來,是解放軍的軍醫又來義務巡診了。從建立幫扶關系以來,這個善后辦已經協調解放軍第924醫院先后3次派出醫療隊送醫送藥,還先后捐贈了價值30余萬元的藥品、器材。

善后辦保障局局長蔡澤峰介紹,這趟來不僅是例行巡診,還帶來了一份管長遠的“協議”,由善后辦與軍隊醫院協作,對鄉衛生院進行技術幫帶和設備幫扶,為群眾打造一支身邊的健康“保障隊”。

而這一想法,正來源於扶貧攻堅實踐。在幫扶過程中,他們根據村裡因學、因病、因生產條件限制致貧人數較多的實際,選定了“扶基礎設施、扶文化衛生、扶救濟援助”三個主攻方向。先后圍繞改善民生、設施幫建、助學興教、醫療援助等項目投入780余萬元,通過三年的攻城拔寨,先后幫助282戶1237人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降到了2.6%以下。

為了証明所言非虛。村干部特意找來三戶脫貧代表。

唐治常、周萬龍父子原來一直在外務工,但收入微薄。善后辦對村裡的飲水、蓄水和灌溉進行系統施工后,改變了大部分田地易旱易澇的現狀,父子倆也從中發現了商機,他們通過扶貧貸款購買了種雞種鴨,不到一年,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年收入超過10萬元,不僅脫了貧,還成了富裕戶。

鐘盛珠的經歷更是讓在座的人都豎起了大拇指。她愛人患腰椎疾病長期醫治,家裡欠下不少外債。在善后辦的協調下,鐘大姐的愛人住進了軍隊醫院,不僅治好了病,還通過新農合報銷了大部分費用,現在已經能夠正常參加勞動。搬開如山的生活負重,迸發出美好生活的不懈動力。鐘大姐帶著全家上山開荒,靠著雙手刨出了10畝山地,全部種上了臍橙、三華李、桃子樹,去年就開始挂果。她風風火火的干勁贏得了全村的贊譽,不僅脫了貧,還被村民推舉當上了村婦女主任。

鐘書才家的故事只是全村22戶因學致貧成功脫貧的一個縮影。該善后辦幾年來堅持開展“扶一校、助一人”活動,先后投入30多萬元改善村小學教學條件,整修飯堂、廁所、跑道等設施,捐贈圖書、學習和文體用品4000多套,並發放助學金17萬多元,資助了76名貧困在校大、中學生。鐘書才的女兒鐘慧英正是其中一個,大學畢業后在上海進了一家外貿公司,全家生活也蒸蒸日上。

越聊氣氛越融洽、帶出的故事越多,脫貧戶的感激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洋溢在他們每個人的臉上。

在採訪中,該善后辦政委楊杰對記者說:“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的幫扶雖不能立竿見影,但卻是能改變貧困面貌的治本之策,也是阻斷返貧和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的方法,軍隊參與扶貧,就是要盯住‘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堅持‘久久為功’的精神和勁頭,啃硬骨頭、打攻堅仗,真正把人民軍隊的宗旨寫到人民群眾的心頭,把黨和國家的溫暖傳遞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家家戶戶。”(唐黎華)

(責編:張玫、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