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鄉村“突圍”記

2019年02月19日08:26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蘭考鄉村“突圍”記

  廢舊金屬制成的“金色斗牛”

  垃圾分類收集點

  “垃圾圍村”是長期困擾農村的“老大難”問題,處理好農村垃圾問題,是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一項基礎工作。蘭考縣探索建立了一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實現了“收集分類化、運輸減量化、處置資源化、處理無害化”的目標。2月15日,記者走進蘭考縣,探究這裡是如何破解“垃圾圍村”難題的。

  垃圾當“錢”花

  每天早上,蘭考縣儀封鄉代庄村村民張平都會仔細地將自家的垃圾分類裝袋,投到門口的分類垃圾箱內。而電池、舊衣物、廢金屬等,他會專門堆在自家小院的一個角落。張平說:“在俺們這兒,四節廢電池能換一個筆記本,100個煙頭能換一支鋼筆……”

  在代庄村,每家每戶門前都有小型的垃圾分類桶。“以前,俺村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晴天滿街土,雨天一街泥’。”張平說,“這幾年我們村變化很大,大街小巷都見不到一點垃圾。”

  代庄村只是蘭考縣鄉村人居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記者走訪堌陽鎮徐場村、谷營鎮高二村、東壩頭鄉張庄村……村庄的主路和小徑,都被清掃得干干淨淨,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也打掃得清爽利落。

  “兌獎活動只是調動農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一種手段。”蘭考縣委農辦新農村培訓中心主任任惠民說,“近幾年,我們縣實施城鄉一體化保潔,縣財政按照每個農民每年69.77元,列出專項資金用於垃圾清掃、收集、分類和運輸。按照‘村保潔、鄉運輸、縣處理’的三級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機制,每40至50人配備1個240升的移動垃圾桶,每500人配備1個3000升的垃圾箱,每個鄉鎮配備大型清掃車和運輸車,每1萬人配備1輛自動化垃圾清運車。此外,投資1.2億元在各鄉鎮(街道)建設40座標准垃圾中轉站,完善環衛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垃圾有5個“家”

  在河南嘉泓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門口,擺放著一頭用廢鋼打造的“金色斗牛”,院內還有“孔雀”“士兵”“坦克”等,這些都是該公司廢鋼藝術中心的作品,它們的售價最高可達百萬元。這家環保公司還有一項“絕活”,可用廢塑料制成聚酯專用料,最終生成可作為被子和衣服填充物的化纖,一年可為蘭考縣消化掉20萬噸廢塑料。

  現在,蘭考縣已為農村垃圾找到了5個“家”:一是給建筑垃圾找個“家”,堆景墊路利用它﹔二是給秸稈柴草找個“家”,挖坑積肥保庄稼﹔三是給破舊衣服找個“家”,收集打捆賣錢花﹔四是給有害垃圾找個“家”,收集分類處理它﹔五是給其他垃圾找個“家”,收集清運把電發。

  為了垃圾的這5個“家”,蘭考縣引入社會資本投入到垃圾終端處理環節。如:引入光大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工程,總投資3.1億元﹔引入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沐桐環保循環經濟產業園﹔引入瑞華電力秸稈發電廠,總投資1.2億元﹔引入嘉泓環保,投資1.3億元,打造循環經濟產業園。

  據統計,蘭考縣農村生產廢棄物利用率超過90%,農膜回收率超過80%,農村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達到95%,實現了“收集分類化、運輸減量化、處置資源化、處理無害化”的目標。

  推進垃圾分類“全域共治”

  通過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蘭考縣城鄉的生產、生活垃圾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有力促進了環境改善,並帶動了一大批綠色環保企業的發展。

  “蘭考模式通俗來講,就是農民參與是前提,政府投入是基礎,市場化運作變廢為寶。”蘭考縣副縣長金衛東說,按照規劃,2019年,在做好桐鄉、壩頭、儀封等8個鄉鎮(街道)進行垃圾分類全域推進的基礎上,其他8個鄉鎮80%以上的行政村要實行生活垃圾分類﹔2020年,完成剩余8個鄉鎮20%的行政村和儀封園藝場、造紙林場和柳林林場垃圾分類,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記者 李若凡)

(責編:張玫、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