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窮灘區的百姓要搬新家了

2019年02月14日08:23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咱窮灘區的百姓要搬新家了

以前,開河村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城裡人是一等人,農村人是二等人,而灘裡人隻能算作三等。”每次外出,鄉親們灰頭土臉,渾身黃河泥土的形象,經常遭人開涮譏諷。“這次搬遷我最關注的是配套設施,水、電、暖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醫、學、養配套服務功能完善,咱灘區老百姓距離新生活越來越近了。”山東省高青縣黃河灘區常家鎮開河村王京信說出了眾多灘裡人的心聲。現在自己從“三等人”一下子變成了“一等人”,王京信有說不出的高興。“新建的社區就在縣城邊上,與學校隻隔著一條馬路,附近還有超市、醫院和公園,一下子攆上了城裡人的生活,以后我走路再也不用總是低著頭了。”

山東省高青縣常家鎮五合庄村是距離黃河最近的一個村子,村北500米就是洶涌的黃河水,村南一條坎坷的鄉間路蜿蜒通往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個村與世隔絕。

與黃河比鄰而居,水患成為村民的切膚之痛。72歲的李延銘扳著手指頭說:“以前黃河水三年兩決口、十年漫八年。尤其是1976年那次最嚴重,讓整個村庄被淹、家園被毀、庄稼顆粒無收。”

為了躲水,李延銘一輩子不停地拉土墊台、修屋蓋房,如今他家的屋台已高出地面10多米,與西側的老屋屋頂幾乎持平。不僅如此,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吃水難、澆地難的現實如同在傷口上撒鹽,讓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更加窘迫。

在整個高青,像五合庄這樣位於黃河灘區的村庄共有17個,涉及常家鎮、黑裡寨鎮、木李鎮3鎮、1443戶、5260人。高聳的黃河大堤如同一條延綿不絕的屏障,將富裕擋在外面,將貧窮牢牢地禁錮在堤內,集中連片的貧困區成為鄉村振興、脫貧奔康的短板和窪地。

2017年,遷建喜訊傳灘區,李延銘翻箱倒櫃找出10多年沒再摸過的二胡,坐在黃河邊咿咿呀呀地拉了一宿。“我是黃土都快埋到脖梗兒的人了,沒想到老了還能搬出這窮灘區,住上小洋樓。”這個做夢都不敢想的好事照進了現實,讓老李感覺生活更有奔頭了。不到一年時間,李延銘到灘外的次數比他前半輩子加起來都多,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到政府為他們新建的社區裡看看新房的進度。

為了方便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高青縣將灘區遷建工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外遷安置社區向縣城或鎮政府駐地集中,同時住宅樓建設採取“6+1”模式,一層為車庫,便於群眾存放農機具等設施,2-7層為帶電梯住宅,是目前全省唯一可辦理不動產權証的灘區遷建房,即契合了灘區群眾對城鎮化生活的向往,又能最大限度增加搬遷群眾財產性收入,凝聚了強大的搬遷動力。

1月25日,天剛蒙蒙亮,木李鎮白龍灣村的李淑霞就約上同村的幾名婦女去縣城參加家政培訓。如今隨著灘區遷建工作的不斷推進,灘內人固有的生活模式將被打破。“搬到鎮上后,我們村的土地將全部流轉出去,再也不用每天灰頭土臉地收拾庄稼了,趁著現在這個空檔抓緊學點兒技術,等成了城裡人,好找一個體面的工作。”李淑霞對將來的生活充滿期待。

灘區遷建不僅僅是遷和建,群眾增收、脫貧致富才是極終目的。灘區遷建的老大難問題就是如何解決群眾就業,高青縣在規劃外遷安置社區時同步考慮就業,安置社區選址優先考慮周邊生產生活配套,依托經濟園區、農業龍頭企業、特色加工業等產業條件,分別制定了產業培育規劃,確保群眾遷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常家鎮安置社區選址縣城規劃區以內,緊鄰經濟開發區健康醫藥產業園﹔木李鎮安置社區靠近得益乳業種養結合高端奶業基地,黑裡寨鎮安置社區配套特色種植產業基地,搬遷入住后群眾均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與創業。

看著正在進行整體裝修的新樓房即將竣工,李延銘的二胡拉得更起勁兒了。他還發現,自從五合村要搬遷到新社區的消息傳開后,村裡原先一直落單的小伙子成為姑娘們的“搶手貨”。站在未來的新家園內,李延銘說:“真的跟做夢一樣,咱灘區老百姓的幾代人的期盼就要實現了。等明年搬進新樓,小伙子們結婚時,我一定要拉一首《花好月圓》祝福他們,也贊贊俺們的新生活。” 王克軍  記者呂兵兵

(責編:張玫、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