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返鄉下鄉創業創新規模不斷壯大為鄉村注入新動能

2019年01月10日15:47  來源:人民網-扶貧頻道
 

人民網北京1月10日電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近年來,大批農民工、大學生等返鄉下鄉開展創業創新。他們為什麼要離開城市到農村去?當前開展創業創新的實際效果如何?對農業農村發展有何促進作用?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廣德福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近些年,很多農民工、大學生等返鄉下鄉開展創業創新,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總體情況。

答:近幾年,在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一批農民工、大中專學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城鎮人員、企業主和“海歸”人員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在廣袤鄉村風生水起、精彩紛呈。

根據各地上報數據和農村固定監測,目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達780萬人,其中農民工540萬人,佔70%,其他返鄉下鄉人員240萬人,佔30%。平均年齡45歲左右,高中和大中專以上學歷的佔到40%。這些人員中54%利用信息技術創業創新,89%是多人聯合創業,創辦的實體82%都是農產品加工流通、休閑旅游、電子商務和新產業新業態,廣泛涵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領域。

總的來看,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基本上是技能型、經驗型和知識型人才,他們將“就地”和“進城”兩種就業創業方式結合起來,把“靠技能”就業和“靠融合”創業結合起來。這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結果,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作用不可低估,規模還將壯大。

問:有海外媒體報道,農民工返鄉的出現,是因為大批農民工在城裡缺少就業甚至失業,才回到農村。這種判斷是否屬實,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答:大量農民工返鄉絕不是因為在城市失去工作或找不到工作才返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農業農村穩定向好發展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和城裡有關人員下鄉,充分說明農業農村正成為創業創新的熱土,具備了越來越強的吸引力,促使更多人作出了“到農村去”的主動選擇。在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一批農民工、大學生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這是城鄉間資源要素合理的、良性的雙向流動。我們要積極、正向看待這一現象。那種將返鄉下鄉人員視同為失業人員的看法完全是罔顧事實,也不排除有的人借此抹黑中國經濟。

問: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增多的原因具體是什麼?實際效果如何?

答:近年來,國家採取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暢通城鄉資源要素流動渠道,鼓勵有知識、有資本、有能力的人員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農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相比於前些年大批勞動力從農村進入城市務工,尋找機會,現在,農村對很多返鄉下鄉人員來說,同樣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因此,在政策推動、科技驅動、市場帶動和鄉情拉動下,一大批返鄉下鄉人員回到鄉村,利用在城市積累的資金、技術、經驗和市場渠道,開展創業創新。

從實際效果來看,返鄉下鄉人員開展創業創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取得了“雙贏”“多贏”的效果。返鄉下鄉人員都有一定的技術、經驗和資金積累,受過工業化的訓練、城鎮化的熏陶,既了解城市、又了解農村,既會搞生產、又會跑市場,他們對多元化升級消費需求更了解,視野更開闊。他們的創業創新,發掘了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催生了新業態新模式。2018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吸引30億人次到鄉村休閑度假﹔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吸收2800萬農民就業。他們的創業創新,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助農民賺,創辦的經濟實體帶動農戶經營收入平均增加67%,採取訂單方式帶動農戶的佔到55%,向農戶返還或分配利潤平均達500多元。實踐表明,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為農業發展注入新要素,為農村繁榮注入新動能,為農民增收開辟新渠道,為城鄉融合發展增添新途徑,已經成為新時代促進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問:今后,農業農村部門在支持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方面有什麼措施?

答:農業農村部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決策部署,以堅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打造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升級版,助力鄉村振興。一是強化政策扶持。落實落細《國務院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在市場准入、融資服務、稅收優惠、用地用電等方面,幫助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二是培育創業創新主體。開展農村創業創新“百縣千鄉萬名帶頭人”培育行動,加大各方資源支持力度,培育留得住、用得上、干得久的創業創新隊伍。三是樹立創業創新典型。推介優秀創意項目和創業創新帶頭人,示范帶動更多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四是搭建創業創新平台。加快創建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建設一批農村創業創新人員培訓、實訓、見習、實習和孵化基地,為創業創新提供更好的平台載體。五是優化創業創新環境。積極宣傳相關政策和創業創新模式,營造激情涌現、活力迸發的良好氛圍。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