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醫療幫扶助力苗鄉脫貧攻堅

李卓檬

2019年01月02日10:32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組團式”醫療幫扶助力苗鄉脫貧攻堅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台江,曾經流傳這樣的順口溜。多年來,由於經濟、人才等多重因素制約,台江醫療事業發展緩慢,以致不少基層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016年以來,中組部台江扶貧工作組先后協調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組團式”幫扶台江縣人民醫院,成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台江分院”,北京、山東、雲南及我省有關醫院也紛紛到台江開展醫療扶貧工作,使台江縣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切實解決了廣大群眾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看不好病的問題。改善醫療環境讓群眾放心就醫

  近日,記者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台江分院看到,不論門診大廳還是各個科室,都有患者在就診。台江分院護理部主任胡靜說:“前來就醫的除了台江的,還有不少是凱裡市、劍河縣、雷山縣等周邊市縣的患者,他們都是沖著醫院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省內外專家來就診的。”

  “原來縣醫院設備老舊,環境差,很多檢查做不了,隻能去州裡或者省裡的大醫院。”台江縣革一鄉田壩村村民陶妹英告訴記者,現在醫院干淨整潔,還有很多來自大醫院的專家我們在家門口看病更方便。

  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縣外前來就診的門診、住院病人達3052人次,較受援前同比增長53%。台江分院副院長楊賢說:“這都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與台江縣人民醫院結對幫扶的結果。”

  據介紹,浙江大學投入1850萬元幫扶資金,為台江分院購置了1.5T核磁共振、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高清電子胃腸鏡等一系列高端臨床醫療設備,創建了消化內鏡中心、DSA心血管介入治療中心、核磁共振等新學科,大大增加了台港分院治療技術保障。

  浙大二院還根據台江分院的實際需求,派駐幫扶專家21批次,共39名專家幫扶6至12個月,涵蓋婦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血液內科等16個學科,全面提升了獨立手術和診治疑難雜症的能力。

  同時,根據醫院的臨時需要,隨時派出專家組團來院開展短期精確幫扶。浙江大學醫學院先后派出泌尿外科、心血管內科、麻醉科和骨科等專家100余人次到院開短期幫扶,開展手術400余台次。因地制宜創新幫扶模式

  醫療設備更新了、醫院環境提升了、專科專家駐點了,原來破爛不堪的縣醫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當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后,如何因地制宜用好、用活資源呢?

  一方面,針對台江距離浙江省有1500公裡,專科專家隻能分批輪流駐點幫扶,對於病情嚴重或者復雜的部分病患病情無法直接會診的情況,醫院搭建了eICU和心電等醫療平台,讓兩地醫生能夠跨時空、跨地域的會診。

  另一方面,台江縣苗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7%以上,其中不少群眾隻會說苗語,不會說漢語。為進一步幫助苗鄉群眾就診,特聘請了懂漢語、苗語的導醫,引導和攙扶行動不便的患者就醫。

  此外,醫院新增和修訂了《跨科收治病人管理制度》、《醫療職能部門周例會制度》等90余項管理制度和流程,醫療30項,護理40項,其他行政職能管理20余項,完善了各項操作常規、技能標准、工作流程近200項,規范各項醫療行為,方便患者就醫。

  “如今,因地制宜創新幫扶模式得到廣大群眾的高度肯定,提升了廣大群眾的就醫獲得感。”台江分院院長汪四花說,2018年1月至10月30日,門、急診病人量94091人次,同比增長47%﹔住院人數11464人次,同比下降8%﹔手術1779例次,同比增長24%﹔轉診584人次,轉診率5%,同比下降7%。人才培養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李建明出生后三個月,就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這對於一個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但是,李建明的父親李雲慶卻從未想過放棄,9年的時間花費家中所有帶孩子多次赴外求醫。

  2018年6月下旬,經中組部扶貧工作組協調,把李建明轉到北京阜外醫院實施手術治療,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阜外醫院院長等組成專家團隊對李建明實施手術救治。

  經過6個月手術治療,李建明的身體狀況目前恢復良好,各項指標均無異常,有望在年底前出院。170余萬元手術治療資金支出費用,均由北京阜外醫院和社會募捐承擔。“現在有中組部幫扶后,咱窮人家孩子也能看病了!”李雲慶激動地說。

  除了幫助重病患者赴外地看病,台江分院改掉以前粗獷的幫扶帶教模式,推行一對一幫扶模式,使學科更快由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讓更多苗鄉群眾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

  同時,設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和開展全院臨床科室急救案例的應急演練,不斷強化醫務人員急救技能的培訓,提升醫務人員急救應急水平和醫院應急反應水平。

  “人才既要留得下,也有走出去。”據台江分院黨組書記歐德沖介紹,包括科主任、護士長、醫療骨干和護理骨干等,分別派到浙大二院等進修學習,三年共計進修學習76人。(記者 李卓檬)

(責編:蔣琪、張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