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决战之年这样走过(2020特别报道)

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本报记者 顾仲阳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2020年是我国减贫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灾情影响,各项工作挑战更大、任务更重,全国上下干劲十足。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国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较真碰硬“督”,加大资金支持和工作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省区市凝心聚力“战”,对标脱贫标准,对账销号全面清零。东中部11省份组织动员1491家民营企业和660家社会组织结对帮扶1113个挂牌督战村。各方全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9个剩余贫困县宣布脱贫,我国52个挂牌督战县全部脱贫退出。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当口,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些贫困地区还发生了洪涝地质灾害,挑战不期而至。

全国上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40多项针对性政策文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地千方百计稳住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基本盘”——组织贫困务工人员尽快返岗复工。截至10月底,全国外出务工贫困人员2973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108.9%。就地就近提供岗位,32688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43.7万人;培育致富带头人41万多人,带动406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496.3万贫困人口。

针对疫情带来的农产品销售难题,各地打出组合拳——创新形式强化产销对接,利用“互联网+”拓宽渠道,举办各种形式的消费扶贫活动“带货”。其中今年前10月消费扶贫规模超过3300亿元,是2019年全年规模的两倍。

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各地把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打好收官战。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鹤乡公路边,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林水相依,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川北民居掩映在片片经果林里。告别土坯房,搬迁住进“渔家小镇”聚居点的新房,产业园里柑橘、猕猴桃成了“致富果”,以前少言寡语的东风村贫困户陈吕建变得笑口常开。

乐业又安居,960多万贫困人口搬离旧居,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强产业带就业,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九成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更强。

“看病花了20多万元,新农合报销后还要自付十几万元。”一场主动脉血管夹层病曾让河北省魏县沙圪塔村村民路金灵陷入困境,县里的精准防返贫机制立即启动帮扶,6.4万多元防返贫保险金第一时间送达,一系列帮扶举措及时跟上,把路金灵一家从贫困边缘拉了回来。

为确保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建立和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及时发现风险、落实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故事

甘肃西和县——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 付 文

甘肃省西和县蒿林乡,平均海拔1575米。“乡亲们散居在半山腰,过去只能种点麦子、土豆,效益很低。”蒿林乡乡长郑清辉说。

为改变这一局面,蒿林乡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花椒。农户申周稳响应号召,把家里5亩地改种花椒。“一棵树能产四五斤干花椒,一斤能卖五六十块!”有了申周稳这样的榜样,大伙也都纷纷改种花椒。现在,全乡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

西和县委副书记杜宏程介绍,当地立足不同乡(镇)气候特点、资源禀赋,选择效益高、覆盖面广、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业。223个贫困村结合村情实际发展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脱贫12481户57328人。凭借着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今年全县2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减贫3.57万户16.2万人,整县高质量脱贫摘帽。

四川昭觉县署觉洼五村——

修路养羊,做好旅游生意

本报记者 王永战

郑阿英所在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署觉洼五村,海拔3300多米。高山高寒的自然气候条件,让乡民们过去只能以种土豆、荞麦为生。2013年底全村还有贫困人口23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8.3%。今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000多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一变化得益于当地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发展产业。村干部们争取到修路资金,贯通村里的道路很快便建成。路修通了,住进了新房子,没有产业怎么行?

碰巧,赶上了凉山州和昭觉县支持开发旅游景区。随后,乡里和村里鼓励村民成立养羊合作社,筹集资金建设烧烤木屋,让有意愿的村民发展羊肉烧烤。今年仅7月,郑阿英卖烧烤的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多亏修了道路、建了旅游景区,引来这么多游客。”

建档立卡户凌小连——

学习刺绣,做起电商主播

本报记者 张云河

今年2月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凌小连搬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干部到家里走访,建议凌小连去搬迁点里的扶贫车间——仫佬民族服装厂工作。到了服装厂,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凌小连马尾绣。做线、刺绣、配色,好学的凌小连上手很快。

脱贫路上,越干越有精气神。仫佬家园社区要组建电商主播团队“仫佬十姐妹”,凌小连立即报了名。为了把当地特产推介出去,她学会了直播技术,背熟了一条条产品台本。凌小连说:“每卖出去一件,幸福的滋味就多一分。”

喜事一件接一件。凌小连还走上公益性扶贫岗位,当上社区保洁员,每月能赚1500元。几个月前,儿子中专毕业,被安排在公益岗上班。女儿一年内给家里捧回6张奖状,乐得凌小连合不拢嘴……前不久,凌小连脱贫了。和她一起脱贫的,还有整个仫佬家园社区。


路通人回乡 富足有希望(记者手记)

禹丽敏

宁夏西吉,说起此地,总不免提及“西海固”三字。多年以来,一个个对抗恶劣环境、深度贫困的奋斗故事不断在这里上演。今年11月16日,西吉县脱贫摘帽。可脱贫只是起点,要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需要产业支撑。而支撑产业发展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焕然一新。

西海固地区多以山地地形为主,地质灾害频发,修路和养路至关重要。这些村与村之间似毛细血管一般的道路网,决定着当地脱贫奔小康的成色。路通了,心就通了。

便利的交通,让曾经离乡外出的人们回来了。一个个学到本事的年轻人,带着资金、理念、技术,纷纷回到家乡当起了致富带头人。基础设施有保障,政策扶持添动力,返乡人的创业劲头更足了。路修通了,人回来了,未来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本报宁夏分社记者)


真情洒乡村 赢得一片心(扶贫日记)

金 丽

今年是我驻村帮扶的第四年,跟大伙儿苦干实干,终于盼来好消息:11月,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李子村如期出列!

2016年5月,我通过考试选拔,来到贵州省纳雍县厍东关乡李子村,就此走上扶贫岗位。每次我探访贫困户时,都会用小本子详细记下每户的情况和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因为群众事无小事,答应的事一旦没有回音,下次都不好意思见他们。把老百姓的需要放在心上,村民跟我愈发亲近。正因为信任,工作顺畅不少,我慢慢找到了做群众工作的钥匙。

扶贫只有洒真情,才能赢得一片心。做通工作并非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只有跟村民一条心,扶贫才能扶到心坎上。

这场脱贫攻坚战也练就了我,以后面对任何困难都多了一份底气。眼下,这个山旮旯里的小村子已经脱了贫,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这不,我们村又成立了公司,发展乡村旅游。我也会继续带着村民一起干,把村子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点!

(作者为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李子村党支部书记,本报记者苏滨整理)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3日 08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23日05:08
(责编: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