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湖南篇

“输血”解困“造血”脱贫 看安家峪村的“安家”蜕变

曾伟 彭应兵 张桂贵 周晶 何萌 林洛頫  梁秋坪 

2020年11月02日15:08  来源:人民网

群山环绕的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安家峪村,距离张家界天子山风景区仅10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却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两年前,这里基础设施薄弱,人畜饮水及生产用水困难;村集体经济产业几乎为零,家家户户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出行难、饮水难、产业难、就业难等问题成为脱贫的“拦路虎”。

走马坪白族乡全貌。石国良摄

如今,村民口中的安家峪村,已今时不同往日。“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天都不敢出门。现在路修好了,再远的路也敢走!”“我们住在山上的村组也能喝上自来水啦!”“村里大规模种上了白茶和蓝莓,只要肯干就能有收入!”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村里的蜕变。

“2019年底我们整村实现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3月的25.05%降至0.57%,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安家峪村支部书记陈善平底气十足地表示。

屋场会上话心声 夯实基础补短板

2018年开春,三位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年轻人背上行囊,从长沙出发,来到安家峪村开展帮扶工作。

来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安家峪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每到一个村组,除了走访贫困户外,驻村工作队还会搬着小板凳,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开一场畅所欲言的屋场会。

“只要是关系到全村的发展,不限于贫困户,大家都可以谈谈。”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志东的话仿佛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山脚下的村民都有自来水喝,凭啥我们山上的就喝不上。”“是啊,我们现在喝的都是山泉水,但是一到枯水期就没得喝了。”几位村民道出了心里话。

工作队了解到,长岭岗、分水岭、明阳湾三个村民小组地势较高,水压不够,饮水是个大问题。针对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工作队员们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修建增压泵房,清理更换蓄水池,如今安家峪所有的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由于村里的变压器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工作队又对接电力部门,对全村电网提质改造,辖区内变压器均进行扩容更换,沿线电杆、高压裸线全部更换,全村农户100%实现了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保障。

饮水、用电问题解决后,工作队接下来要干的事就是修路。“我们要修好每一条路,要让每一条路都是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刘志东带领工作队,先后筹集资金100多万修建了多条村主干道、组道。现在,一条条水泥路贯穿了村子的每个角落,修到了每个群众的家门口,也修进了每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中。

村组道路建设。刘志东摄

“工作队驻村之后,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安家峪村6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国成笑着对记者说。

产业建设拔穷根 开拓渠道保就业

看着村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三位年轻的扶贫干部又开始琢磨如何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长久的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入村以来,工作队发现,不仅是安家峪村,整个走马坪白族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大部分青壮年去外出打工了,留守村民仅靠种养殖业自给自足。不保障就业、发展产业,怎么脱贫致富?”

“我们背靠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不能守着金山讨饭吃。”走马坪白族乡党委书记向臻表示,这里是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把游客吸引过来,也就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走马坪白族乡安家裕村白茶产业基地。张桂贵摄

借着“旅游+”的春风,安家峪村成立桑植县峪安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们种上了白茶和蓝莓。“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跟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平时就可以在基地务工挣钱,等基地有了收益,80%用于分红,20%归村集体。”驻村工作队队员王晋林说。

为了让村民掌握更多就业技能,走马坪白族乡多次开展渔网编织、中式面点、藤椅加工、残疾人实用技能等培训。在2018年的面点技术培训中,安家峪村的贫困户黎美秀喜滋滋地拿到了证书。

“我家有三个孩子,两个还在读书,不多赚点钱怎么行?正好乡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那得好好学,多门技术不愁就业。”为了尽快脱贫,黎美秀不仅在家养猪、养鸡,还多次到白茶基地务工。今年乡里组织渔网编织培训,听到消息后她赶紧报了名。

“村民掌握渔网编织技术后,5-7天就可以编织出一张海网。山东的一家公司负责定期收购,价格从500-800元不等。”刘志东说,通过开展教育扶贫,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无形中增强了,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也能挣钱啦。

 消费扶贫激活力 带动群众促增收

“最近家里的猪病死几头,原本喂猪的几百斤红薯都快烂了,这可怎么办?”去年秋天,安家峪村贫困户杨国成睡不着觉,一大早焦急地跑到村委会求助。

“您别急,我们想想办法,一定尽快帮您把红薯卖出去。”扶贫干部们一边安抚他,一边商量着对策。

“不只是他家,村里有好几家贫困户都面临同样的困难。”“不如把红薯都做成红薯粉,既好保存又好销售。”

此前,工作队已将县里的两家电商公司引进村里,并开设了网店,在线销售本地蔬菜和土特产。

红薯加工成红薯粉,等待电商上门取货。刘志东摄

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黎克虎,回村后,因办事靠谱、为人友善,成了村里的扶贫专干,还承包了村里蓝莓基地的种植。这次他主动请缨,将村里的农产品集中收购,挑选称重后包装成商品,电商公司只需到村里直接运走即可。

眼看着村里的红薯粉都卖出去了,老百姓第一次体验到了不走出大山也能赚到钱的喜悦。黎克虎记得,“就这一次,我们就帮助7、8家贫困户销售了1300多斤红薯粉,总共收入13000多元。”

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还需转变村民“坐等靠”的思想。工作队计划着,多培养几个像黎克虎这样的致富带头人,领着村民共同致富。

“我们把路子都铺好,为村民带来新的致富思路,希望能让全村的脱贫致富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好基础。”关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刘志东胸有成竹。

(责编:张桂贵、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