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产业“小信贷”发挥“大作用”

2020年10月27日11:07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一、基本贫情

宾川县辖8镇2乡、90个村(居)委会、825个自然村、12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8万人,属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隶属滇西边境片区,也是云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属二类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全县共识别出平川、乔甸、鸡足山3个贫困乡镇、5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049户35510人、贫困发生率11.85%。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宾川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强化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深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87户37374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55个贫困村、3个贫困乡镇脱贫出列,是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县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到位,确保“贷得到”。金融之水要流向严重缺水的贫困地区需要水渠,其“堵点”,不在于“水”,而在于“水渠”不畅,急需建立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才能将金融“活水”引向广大农户和扶贫对象。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三农”发展和金融扶贫的主要瓶颈,能否用得好、能收回、低风险,一直是金融部门的顾虑问题。2015年以来,宾川县多措并举破解难题,切实解决广大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推动了宾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精准脱贫步伐。

一是认真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2015年以来,宾川县认真执行落实国家、省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面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 “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小额信贷政策,对具备生产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应贷尽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63亿元,使全县贫困户获贷达22378户次,每年获贷贫困户占总贫困户的70%,切实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二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做好小额信贷发放及管理工作,宾川县出台了《宾川县信贷产业扶贫贷款管理办法(暂行)》(宾扶开发〔2016〕35号),建立了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贷款的贴息机制、贷款业务办理程序、贷款协调机制等相关制度,明确小额信贷以基准利率放贷,一贷三年,并由财政扶贫资金给予贴息,目前累计贴息资金达5506.20万元,解决了贫困户“贷款贵”的问题。出台了《宾川县信贷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暂行)》(宾扶开发〔2016〕34号),由财政扶贫资金按信贷规模1:10的比例筹集风险补偿金2850万元,为贫困群众搭建了融资平台,有效降低了承贷金融机构的风险。并将社会诚信度、人均收入和家庭劳动力作为授信主要指标,按照“村级推荐、乡镇审查、县级审核”程序,做到精准安排、精准调度、精准放贷,实现了优化流程,确保“贷得快”。

鸡足山镇江股村委会碓房沟村贫困户柏明,2015年获贷扶贫小额信贷2万元,发展葡萄3亩,2016年获得5万元收入。从2016年起追加贷款3万元,又发展葡萄4亩,2017年获得收入21万元。2018年,利用贷款及发展结余,又承包本村土地4亩,目前发展葡萄11亩,预计今年葡萄收入可突破30万元。该户贫困户现已盖起了小洋房,脱贫圆了小康梦。全村如柏明一样的贫困户共5户,在得到小额信贷的支持后,发展了产业,全部进入了小康。

三是积极创新金融放贷模式。信贷抵押是金融部门降低风险的主要措施,广大农户发展生产所需贷款用什么作抵押,一直是农户贷款难的重要因素。2014年以来,宾川结合水果产业蓬勃发展的实际,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基础上,对水果种植户给予办理《水果权证》,并协调金融部门将《水果权证》作为农民贷款发展生产的抵押物,相继推出“金果贷”(富滇银行)“惠果通”(农村商业银行)“惠农e贷”(农业银行)等特色金融产品,让广大农户以《水果权证》抵押即可贷款。截止2019年6月末,办理抵押贷款发放手续达2.13万笔,发放金额达21.2亿元,成为扶贫信贷资金的重要支撑。为宾川的高原特色农业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力角镇大会村委会水寨村的贫困户叶文军,2015年得到小额信贷2万元用于葡萄种植,由于技术不成熟,缺乏种植经验,葡萄种植以失败告终。2016年,又得到小额信贷3万元用于扩大葡萄种植10亩,再度亏损失败。在帮扶责任人的鼓励和支持下,采取无还本续贷的方式重新发展种植柑桔5亩,通过精心管理,2018年获得了较好收成。2018年,又承包了周边山地30多亩,在获得《水果权证》抵押贷款5万元的基础上种植柑桔,长势喜人。在他的带动下,全村53户农户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水果权证》抵押贷款,发展种植柑桔面积达243亩,带动了全村的产业发展。柑桔红了,群众的日子也将会过得红红火火起来。

(二)创新信贷应用模式 确保“用得好”

用活用好信贷资金,是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关键。在认真执行国家信贷政策,坚持以户贷户用为基础,发展到户“小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抱团发展、合作联结的发展方式,做强致富“大产业”,提升信贷资金投入产出效益。

一是整合到户投入资金,推动贫困户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广大挂钩帮扶责任人将小额信贷得到的支持与财政扶贫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国家惠农政策到户资金有机结合,采取入户分析,制定“一户一策一业”的产业发展方案,使有限的资金一起用于产业发展,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监管、产业技术指导,使贫困户都发展了自己的“小产品”,确保资金“用得好”。

地处深度贫困村的拉乌乡哨房村贫困户向光辉,十几年来一直养猪,但由于投入不足,每年仅出栏几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5年得到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用于扩大生产,到2018年该户发展成200头养殖规模的小型养殖场,并还清了贷款,同年,银行再给予20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到2019年成为村里的“养猪大王”,彻底摘掉“穷帽”,成为了富裕户。

二是探索抱团发展新模式,扩大产业规模做强“大产业”。宾川县在扶贫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组建专业合作社的方式,积极推动贫困户联合发展,抱团做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业技术和质量,增加产业覆盖。

鸡足山镇白草龙的字永光,因家庭贫困,2010年考上福建农林大学,仅读了一年就退学回家,赚钱支持弟弟读大学,靠借款2000元养殖生态鸡,到2014年欠债十几万元。2015年,得到小额借贷政策支持贷款5万元,同时又联合其它3户贫困户贷款联合养殖土鸡,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0多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在此基础上,2016年得到创业贷款,又联合11户村民扩大规模,并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土里乡”品牌,发展社员86户(其中贫困户62户全部得到小额信贷支持),采取“统一技术、统一鸡苗、分散养殖、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的联合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了生态养殖产业,并建立了电商销售平台。通过三年的努力,合作社年养殖规模达20万羽,年收入近300万元。字永光户盖起了新房,购置了轿车,社员及联合的贫困户都走上了稳定增收、脱贫的道路。研究生毕业的安徽女友千里迢迢下嫁贫困山村,与他同甘共苦,共谋发展,成为全县联合脱贫带贫的典范,其美满姻缘传为佳话。

三是探索合作发展新路子,实现互利共赢“增效益”。对于无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府引导,用贫困户资源与企业(合作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发展。2017年以来累计向17家新型经营主体发放扶贫项目贷款3.73亿元,与368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产生的效益共计2355.2万元,用于贫困户的帮扶。同时企业劳务用工458人,累计获得务工收入439.8万元。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形成了企业增效、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的共赢局面。

宾川县萂村村委会按照“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将141户建档立卡户联合成立了宾川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农户每户贷款5万元的小额信贷,联合发展葡萄产业。为解决生产技术及产品销售问题,与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达成联合发展协议,种植“阳光玫瑰”200亩,并建成标准化的温室大棚。2016年以来,参与抱团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分红收益260.32万元,获得土地流转收益9.6万元,获得务工收入48.6万元。2018年以来,基地实现年收入创1200万元以上,成为全省合作发展的典范。

钟英乡鲁奔山何波户,2015年,注册成立了小丫口家庭农场,养殖生态土鸡。2016年,该户得到贷款支持30万元,采用“家庭农场+贫困户+异地嫁接养殖模式”,让47户贫困户代养林下生态鸡4845只,当年贫困户人均增加收入750元。2017年共为贫困户回购生态鸡3万多羽,全年销售收入270多万元,实现利润50多万元。使帮扶的贫困户走上了增加收入的一条好路。

(三)做好贷款防控风险 确保资金收回“安全”

在指导农户用好信贷资金的同时,宾川县采取三项举措,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一是加强贷款风险监管。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村民小组长为主力军,加强对产业发展具体用途及已脱贫户、未脱贫户使用贷款情况进行实时分析监测。同时由县扶贫办与承贷商业银行对获贷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综合评估结果判断农户还款风险等级,对存在用途不合规、逾期风险等及时预警,对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不利情形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助贷款户参与养殖、种植业保险,减轻还款风险。

二是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县政府筹集财政资金2850万元,设立了风险补偿金。对87047户农户采集了信用信息档案,建档面达100%,对71528户农业进行了评级授信,授信金额416,506万元,授信面达82.17%,评定出信用村68个,信用乡7个,营造“穷可贷、富可贷,不讲诚信不能贷”的良好氛围。

三是灵活处置还款方式。对于发展长效经济作物短期内难以还款、家庭遭遇变故无法及时还款等情况,灵活处理还款方式。如:农商行采取扶贫小额信贷可以当天归还当天再贷,对于有还款能力的按照先还本后续贷的方式进行,暂时无还款能力的允许采用无还本续贷的方式进行续贷,有效避免贷款逾期或不良贷款的产生。通过抓实抓牢三项举措,截至目前,全县扶贫贷款逾期率、不良率都控制在0.5%以下。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产业信贷工作稳步推进

“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63亿元,使全县贫困户获贷达22378户次,每年获贷贫困户占总贫困户的70%,政府支付扶贫贴息资金5506.20万元,实施“金果贷”累计发放136950万元,共9539笔;农商行“惠果通”贷款金额49872万元、6919笔;农行宾川支行“惠农e贷”发放贷款4829笔、金额25124万元,贷款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51人,增加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收入,为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4年来,30几个亿的产业扶贫贷款资金,使全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已形成了“大投入、大发展、大扶贫”的良好格局。

(二)产业信贷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截止2019年底,共扶持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蔬菜1.11万亩,发展柑桔、石榴、葡萄等水果1.16万亩,新植核桃、花椒等林果3.2万亩,中药、烤烟等其它作物1.52万亩,扶持发展生猪、牛、羊等养殖3.4万头(只)。拓宽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增收新路子,实现了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增收产业的目标。全县2019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增36.2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较2015年增36.71%。

(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成为新常态

全县526户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土地流转及脱管、牲畜代养、劳动就业等多种方式与9921户贫困户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带贫关系,充分用好用活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源,建立了互利共赢的生产发展机制,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四、经验启示

宾川县持续推动贷款政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信贷扶贫融入贫困户“一户一业”发展,推动了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筑牢了脱贫增收的发展基础,促进了贫困户观念的转变,发展了产业,铺平了脱贫地区及脱贫户持续增收的道路。

一是认真执行好国家信贷扶贫政策,是取得成效的根本。中央及国务院将信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明确“免担保、免抵押、应贷尽贷、简化手续”措施,并要求“财政贴息、一贷三年”等政策,切实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中央的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促进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

二是创新信贷模式,是扩大扶贫成效的基础。宾川县以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基础,建立政府、金融、社会协调机制。用《水果权证》作贷款抵押,创新了系列金融“产品”,推动信贷资金“活水”流向农村,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甘泉”,推动了扶贫产业迅速发展。并带动了“二三”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加快了“大投入、大发展、大产业、大扶贫”格局的形成。

三是用好用活信贷扶贫资金,是信贷扶贫取得成效的关键。宾川县以贫困地区、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将信贷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及各项惠农政策有机结合,分村到户制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业”生产发展计划和方案,定点定位将资金用在产业扶贫发展上,对贫困户由挂包责任人进行监管和指导,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结对帮扶,实现了信贷资金“用的好”,促进了产业发展,提升了资金效益,推动了脱贫致富。

四是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是信贷扶贫取得长远成效的目的。通过制定系列贷款风险防控制度,增强群众信用意识,发展生产意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意识,调动贫困户干事、创业、求发展的主动性。彻底解决“等靠要”的思想,解决了贫困户的“穷根”。(供稿单位:宾川县扶贫办)

(责编:实习生、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