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一支画笔撑起扶贫大产业

2020年10月14日10:24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巨野县是中国文联唯一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的中国工笔画之乡,工笔牡丹是巨野县发展绘画产业的当家画作。脱贫攻坚以来,该县充分利用工笔画这一产业优势,把培育发展绘画产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民画师队伍,加大绘画脱贫致富力度,探索形成了“一人绘画,全家脱贫”的绘画脱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实现小康梦想。加大财政投入,筑牢绘画产业扶贫基础。为做大做强书画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巨野县投资6500万元,建设了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的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具体负责全县农民画师的培训、作品展示和对外交流,现已成为带动全县书画产业发展的龙头。基地包含培训、展览、交流、研发等功能,每期可培训学员300人,是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强化产业扶贫培训力度,在全县设立了16处绘画培训点,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行免费培训,帮助学员掌握绘画技能,每年有2000余人通过绘画脱贫致富。

健全培训工作机制,提高画师综合素质。脱贫攻坚以来,巨野县先后成立了农民书画研究会、巨野县中国画创作协会等。借助协会和基地的资源优势,对画师从绘画艺术、创作选题、作画步骤、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全面提高画师的自身素质和绘画技能。并与山东工艺美院、曹州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选拔优秀农民画师进京培训,2018年从全县画师中挑选了26人参加了高等画师培训班,有10人参加了中国美协举办的高研班,取得了可喜成绩。

同时,积极组织画师外出写生,提高画师技能水平,多次组织画师远赴泰山、沂蒙山、太行山写生,创作了一大批具有相当高水准的山水画。创办于2003年7月的巨野县鲁西书画院院长徐凤秋女士曾是一位农民,在艺术魅力的吸引下,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在不懈努力下,鲁西书画院个牌子终于挂起来了。先后免费培养3000多名书画人才,其中残疾人100余名,带动就业4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1.4亿元。常年在画院画画的农民中,有8位已成为山东省美协会员。

强化对外交流,拓宽书画产业知名度。巨野县主要从培训、写生、创作、展览、交流、推介几个环节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高了画乡知名度,使画乡品牌得到确立。每年参加多个全国性的文化博览会,画乡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接到了全国各地的大批绘画订单,农民画师的收入显著增加,人均年收入从二、三万元提高到了十几万元,有的甚至达到了上百万元。对外交流是拓展绘画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邀请国内著名画家来巨指导艺术创作、加强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建立与其他知名画乡和特色产业基地合作关系等形式,为书画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宽了艺术领域和市场。目前,全县绘画作品已发展到20个规格、60类、1000多个品种及非标规格的定制。

推行自主创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近年来,随着巨野绘画市场的繁荣,巨野县大力支持画师们开展自主创业,利用巨野书画市场优势,帮助更多贫困户走上“一人绘画、全家脱贫”之路。画师姚桂元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巨野县麒麟镇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引导许多贫困户学习绘画并邀请加入合作社,帮助其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的固定成员有100人左右,其中90%是妇女。除了洪庙村的村民,还有不少人来自其他村子。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绘画经验,可以说是零基础,但这些拿起了画笔的农村妇女,基本上学习三四个月之后就可以拿到工资,月收入最少也有2600元,多的每月可以赚到4000元。

在合作社从事绘画的王玉强、许翠苓夫妇是村里的贫困户,多年来,这夫妇两人在画师姚桂元的指导下,坚持绘画,勤劳致富,用五年时间“画”出了一栋楼。洪庙村像王玉强、许翠苓夫妇这样靠画笔“画楼”的共有23户。真正做到了“一人绘画、全家脱贫”。万丰镇“山东好人”、“巨野县十大慈孝人物”白汉德,母亲患有糖尿病20余年,父亲和哥哥无能力照顾卧床的母亲,只身一人挑起照顾母亲的重担,负债累累。为了摆脱困境,他勤奋学习工笔牡丹画,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脱贫致富后,成立了自己的书画院,反哺社会,积极带动其他贫困户学习绘画,帮扶脱贫。(供稿单位:巨野县)

(责编:实习生、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