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平川镇:筑牢基层医疗网 助力健康扶贫

2020年09月25日13:57  来源:人民网-扶贫频道
 

宾川县平川镇紧紧围绕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的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健康扶贫“五级包保”模式,真扶贫、扶真贫,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多措并举筑牢基层医疗网底,助推健康扶贫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贫困概况

宾川县平川镇位于大理州宾川县东北部,距县城54公里,全镇国土面积458.5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167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809人,其中农业人口31504人,居住着汉、回、白、彝、傈僳等民族,是集山区、贫困、民族、边远、高寒五位一体的乡镇,是全省40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2014年以来,全镇共识别出1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69户11640人,贫困发生率34.5%,其中因病致贫占33.5%。全镇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2.8%,是宾川县3个贫困乡镇之一。2019年底全镇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目标。

二、政策举措

(一)主要领导亲自抓。在宾川县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平川镇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平川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川镇脱贫攻坚健康扶贫实施办法的通知》,成立了镇人民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健康的副镇长和平川镇中心卫生院(宾川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任双副组长,全镇各站所长、14个村委会总支书记、村卫生室所长、驻村工作队队长、以及平川镇中心卫生院14个健康扶贫工作组组长为成员的领导组,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平川镇的健康扶贫工作。

(二)建立“五级包保”模式。在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工作过程中,平川镇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大胆探索、深入研究、逐步探索出了一个符合山区实际的健康扶贫工作五级包保模式,具体五级包保模式为:一级是平川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人负责包保一个村委会的健康扶贫工作;二级是每个村委会的总支书记具体负责领导开展本村委会的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三级是平川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为村委会的健康扶贫工作负责人;四级是宾川县平川镇中心卫生院抽调14个科室组成14支健康扶贫工作技术指导组,每个组固定包保一个村委会的健康扶贫工作;五级是由村卫生室所长负总责,负责组织卫生院工作组人员、乡村医生实施全村委会的健康扶贫工作。

三、具体做法

平川镇不断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等制度,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病集中救治等工作。

(一)强化保障,织牢“兜底网”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设立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结算窗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及政府兜底“一站式”结算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个人自费医疗费用,保障贫困患者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救治服务。

基本医疗保险: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补贴180元,农村低保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贫困户、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由财政、民政资助参保,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到目前为止平川镇1146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已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0%的享有医保的目标;先诊疗后付费:全面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实行门诊统筹中一般诊疗费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普通门诊报销限额内全额报销;兜底保障: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四项举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政策范围内(不含个人自费部分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

(二)筑牢网底建设,让贫困群众“方便看病”。平川镇中心卫生院全力实施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资金、人力投入,着力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房屋设施、医疗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配套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平川镇的十四个村卫生所中有八个是贫特困村卫生所,占全县23个贫特困村委会的34.78%。为了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严格按照每千人口配备1.2名乡村医生和1.2张病床的标准,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了平川镇的卫生所改扩建项目。投资85万元的浦发银行贷款的马花、帽角山、朱苦拉村卫生所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投资15万元的盘谷村卫生所与盘谷村委会交换业务用房已完成搬迁投入使用;投资29万元的禾头村卫生所业务用房购置装修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镇政府和卫生院自筹资金对东升、得底么、李子园等山区卫生所的业务用房进行了修缮;投资20余万元对山区卫生所的实施设备进行了添置完善,从而满足开展全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并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云心电会诊,有效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实现了DR远程会诊,由宾川县人民医院专家出具DR检查报告,全面提升了DR的诊断水平,使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可以得到县级专家的诊断,方便了广大患者的住院就医。村卫生室全面启用了村医通诊疗系统,实现了村卫生室诊疗活动和报账结算网络化,切实提升了卫生所便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通过改造建设,全面实现了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卫生所的目标,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执业乡村医生的目标,而且每个村卫生室均通网络。

(三)精准发力,靶向治疗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按照健康扶贫的要求,卫生院抽调了28名医务人员和14个卫生所乡村医生,积极组建了健康扶贫33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并按片包村分为四个小队,每个小队成员包括临床医疗、护理以及乡村医生,与各自分管片区贫困居民一一签约,进行一对一帮扶,每名贫困居民手中均有“一份签约协议书”、“一张健康服务卡”、“一张健康扶贫家庭医生联系卡”。

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工作主要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平川镇健康调查患病家庭人员等几种特殊人群开展,所有签约人员在1-6月都至少享受到了一次履约服务,实现了签约一人、服务一人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全镇建档立卡人口11465人中,除长期外出人员90人外,已经完成签约11375人。同时,根据各村因病致贫对象的病种需求,采取上门巡诊、随访管理、健康宣教以及在村级卫生室坐诊等方式,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转诊服务工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减少和防止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出现因病致贫返贫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落实“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对行动不便常期卧病在床的病人,县、乡村医生入户接送到定点医院就医,做到健康全管理,就医有保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重度残疾人、计生奖扶对象等特殊人群实施重点救治工作。建立与县医院稳定持续对口支援和“医联体”关系,采取“组团式”精准帮扶方式,快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关口前移,防治入手护航贫困群众“少生病”。广泛宣传建档立卡贫困户医保报销政策,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和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着眼“少生病”,关口前移,把好疾病预防关。卫生院从2018年5月份开始,就按照“五个精准”(精准建队、精准建档、精准查体、精准指导、精准治疗)的要求,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以及疾病控制人员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巡回医疗队”和“健康扶贫医疗先锋队”进村入户进行义诊巡诊,对全镇所有患病贫困人口开展“十个一”工程,即确定一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订一份签约服务协议书、制定一份健康指导意见书、发放一张健康联系卡、建立一份居民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随访服务,每户发放一份《防病知识手册》、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每季度进行一次防病知识讲座和健康教育宣传,实现农村卫生工作“两延伸”(即把专家门诊服务延伸到村卫生、把乡镇骨干医生服务延伸到贫困户)和“三个基本覆盖”(即农村医疗基本覆盖、健康教育基本覆盖、预防保健基本覆盖),真心实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孤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老人免费体检服务,上门宣传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等预防保健知识,为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身保健常识,进一步实现“未病共同防”,让贫困群众少得病。

四、取得成效

平川镇中心卫生院努力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健康保障,全力筑好健康“防护墙”,初步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镇通过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因病致贫、返贫人数逐年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五、经验启示

(一)健康扶贫重在落实。近年来,宾川县平川镇健康扶贫工作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狠抓落实。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和建立完善的健康扶贫包保机制,推动了健康扶贫工作取得较快的进展。

(二)健康扶贫重在保障。在农村,重大疾病、慢性病、地方病是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政策保障覆盖面不广、基层医疗机构“缺医少药”、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等,是导致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症结所在。所以着力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配套建设,不断筑牢医疗卫生网底保障能力很重要。

(三)健康扶贫重在预防。基层群众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生活知识匮乏,之所以成为疾病的“青睐者”,部分原因正是生活方式不够科学。要消除他们生活中的不健康因子,就需要加大健康生活科普力度。近年来,平川镇卫生院主动作为,组织基层健康扶贫队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扶贫“义诊”及宣传服务活动。此类“上门服务”不失为牢固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长远举措。(供稿单位:宾川县第二人民医院)

(责编:实习生、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