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地处湘中,自古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素有“国藩故里、女杰之乡、院士之乡”之美誉。县域面积1596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和2个街道,总人口92万,现有中小学及幼儿园412所,学生12.7万名,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056人。双峰县根据“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总要求,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核心目标,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等教育扶贫政策均已落实见效,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一、案例背景
“三区”支教是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人才支持政策,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三区”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2014年秋季以来,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优质师资缺乏难题,双峰县系统实施三区支教这项“造血工程”,接收娄底城区学校280余名支教教师,派出2名教师援疆,组建6个教育集团、16个教学联盟,1000余名优秀教师支教贫困乡村。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当好“服务员”。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教工作,成立支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责任,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倾力支持,以优化支教环境,有效解决支教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困难。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副县长每年参加支教教师见面会,教师节组织专项慰问并表彰优秀支教教师10名,县教育局把“三区”支教纳入教育扶贫范畴抓实抓细,为支教教师购买40万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县财政克服困难预算教师支教专项经费。
(二)用心用情,当好“管理员”。 一是主动作为,谋定后动。将“三区”支教视为年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传达省市会议精神,从宏观层面做好支教文章,全方位优化支教环境。接到支教名单后,第一时间鸣谢支援学校,要求受援学校及时与支教教师对接,提前做好相关安排,按时邀请援教学校领导看望支教老师,共同管理支教工作。二是用心用情,激发支教者工作热情。
几年来,坚持在见面会上安排原优秀支教教师现身说法传帮带,坚持每所受援校安排2名以上的支教教师促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坚持学校校长经常和支教老师谈心谈话以让其宾至如归,坚持周一上午和周五下午不安排课程方便其往返,坚持对乘车不便的支教教师专程接送,坚持为每位支教教师发放日用生活用品,坚持让其同等享受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坚持树立支教典型,并实现县、局领导教师节慰问和专项表彰的常态化。三是厚爱严管,确保支教质量。在优化支教环境的同时,出台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制度,激励其倾心倾力支教,约束其严守支教制度和工作纪律,并“一视同仁”对其施行非支教教师同样的考核和奖惩。开展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杜绝借支教之名吃空饷,以激发其主人翁责任感,不断提高支教质量。
(三)典型引路,当好“宣传员”。在多管齐下激发支教教师工作热情的同时,为促进支教教师摈弃“镀金观念“和“任务意识”,每年都坚持在教师节开展专项表彰活动,大树支教典型。娄星区支教教师刘礼桃带9岁的女儿来洪山支教,以校为家,担任两班数学教学悉心尽力,被誉为“妈妈教师”;市直支教教师李菲连续三年支教,不仅因扑在工作上,而且无私奉献爱心,资助贫困学生;支教教师刘婷募集资金近50000元,为学校购买新课桌椅,帮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肯定。惟其如此,支教教师均能闻鸡起舞、主动作为,即使支教期满,他们还心系受援学校,有的动员其他骨干老师送课到校,有的组织开展扶贫活动,有的带领学生来校联欢联谊,或推出观摩课、示范课,有效助推受援学校更新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水平。
(四)革故鼎新,当好“守门员”。为获取“三区”支教的蝴蝶效应,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学有所教”和“学有优教”的有机统一,双峰县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办法,通过激励约束手段,推动1000余名教师支教乡村薄弱学校。还以优质学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以强带弱促成均衡发展,全县共组建6个教育集团,在16个乡镇组建教学联盟,实现小科目师资共享,为贫困乡村孩子“守住师资大门”,有效解决了“三区”留不住好教师和边远地区缺乏小科目教师的难题。
三、支教成效
从利用支教教师取代代课教师的工具性做派到自觉运用“三区”支教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单一“三区”支教扶贫到组建教学联盟和鸣共奏,支教教师扶智又扶志,覆盖全县106个贫困村87所乡村薄弱学校,受益学生4万余人,双峰县推进三区支教工作经验在全省教育科研扶贫工作会议上被推介,一石激起千层浪。双峰县接受湖南省两项教育督导评估被评为优秀,满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荣获省、市“真抓实干、绩效突出”表彰奖励,被教育部和教育厅评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县级优秀组织单位,教育行业扶贫连续三年被湖南省教育厅和双峰县委定为优秀等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领跑娄底市,“三区”支教工作功不可没,应可视为可推广、可复制的“双峰经验”。(供稿单位:湖南省双峰县教育局)